大西路,东起解放路,西至银山门,横跨京口、润州两区,全长1959米。
“文革”初期破“四旧”,大西路一度改称东风路,就连西门桥、宴春酒楼也曾改名东风桥、东风饭店,后恢复原名。
一
1937年初,镇江县政府决定将堰头街、小门口、老西门、武宁街(西门大街)和银山门等几段街巷打通,拓宽改造成宽15米的碎石路面,统称大西路。公告限期40天拆屋迁让,4月1日正式开工,工程前后历经了三年时间。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大西路被迫停建。日本兵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西路西段是镇江惨案的重灾区。1939年3月,大西路后续工程复工,10月3日道路全线贯通。抗战胜利后,省会市政工程局重新修葺大西路。1946年9月18日大西路开始摊铺沥青面层,是当时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小巷深处的商家纷纷迁址大西路营业,各地客商慕名而来开设店铺。
早在租界时期,镇江城西以银山门、西门大街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层层环扣的产业与商业链,西门大街商圈的复合型功能急遽膨胀。港航码头、南北货商号、桐油货栈、银楼钱庄遍及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旅店客栈、茶馆酒楼、书场戏院、洗浴休闲等传统服务业比比皆是;民族工商业、传统手工业蓬勃发展;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从银山门到西门桥以西,民生百业兴旺,名店名品驰誉大江南北,四方顾客纷至沓来,数百家的大小商店造就出镇江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与大西路相连的又新街、老新街、狮子街、山巷、万家巷、柴炭巷、鱼巷、天主街、镇屏街、小街、贾家巷等街巷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旅馆、饭店、面馆、钱庄、米行、作坊、轿行、赌场、烟馆、镖局。山巷清真寺位于清真寺街84号,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全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清真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大西路恰似一条城市大动脉,见证了镇江步入繁盛的足迹,也记录着近代开放式城市曾经的荣耀。路上有三座教堂足以证明了这一段历史。
位于银山门的浸礼会教堂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西洋建筑,正对大西路方向。外墙以青砖叠砌,券形双联花玻璃窗略带有歌德式风格,迎面墙上嵌有“始建于1885年,重建于1921年”英文字样石碑。尖拱屋顶,两坡陡峭,屋面铺盖有铁皮波纹瓦。正门两旁有露天扶梯可自南、北两侧拾级而上,至正门厅上的平台而进入两侧厢楼。底层大堂可容纳600人,全部是高靠背座椅,正中为圣台,各处走道皆为水磨石地坪。浸礼会教堂于1957年停止活动,2002年镇江博物馆建造6号楼新馆时拆除。
大西路343号的福音堂始创于光绪10年(1884),为基督教新派耶稣教传教场所。坐南朝北,面阔约11米,进深5间,长约19米。外墙立面和屋脊立有十字架,入口处两侧各竖木柱一根,与两壁柱形成倒八字支托楼座。从东大门折向南,堂前居中有攒尖形照壁,壁后有过廊。南头向外披出进深2.8米,披出处两侧各一间住房,中间建成半拱圆形,向前凸出成讲坛,台桌上设十字架。教堂南有二层楼,原为教堂执事住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教堂停办,长期为大西路小学。1981年11月,福音堂恢复了宗教活动,1982年5月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四牌楼的长老会教堂位于大西路75号原斜桥街东侧,建于宣统二年(1910),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建筑主体为哥特式风格,铁木山架结构,外墙用青红砖叠砌。攒尖双披瓦楞铁皮顶,色彩斑斓的窗户,东西两端凸出是为楼座。屋内为木条旺板及灯饰,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固街道在此开办电子仪器厂。电子仪器厂搬迁到劳动路之后,教堂房屋长期闲置。八十年代塑料工业公司在此翻盖永安商场时拆除了教堂建筑。
![]()
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江市商业局、供销合作社、工商行政管理局、粮食局、中百公司、五交化公司、果品公司、蔬菜公司、美术公司、外贸公司、保险公司、邮电支局、镇江日报社、四牌楼派出所等机关单位以及制镜厂、戏剧服装工艺厂、制帽机绣厂、德隆服装厂、红光服装厂、牛奶厂、皮革制鞋厂、挂面厂、五金机械厂、车木玩具厂、刀剪厂、无线电元件厂,水电安装工程处、丹徒县建筑工程社、迎江建筑站、北固建筑站、搭建社、标牌量具厂等都集中在大西路一带。
中百一店、五联百货商店在大西路上十分显眼,玻璃橱窗内商品琳琅满目,
环境整洁有序,顾客穿流不息,节假日时更是人头攒动。当年收银员高坐店堂一隅,钢丝导轨上夹着的票据和收付款在柜台上空来回穿梭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老字号“鼎大祥”绸布店、“福和祥”“裕康祥”“锦纶”布庄里,前来买布量身加工定做新衣者络绎不绝,德隆和红光两家服装厂下属的门市部人满为患。妇女儿童用品店和专营胭脂花粉、手帕纽扣、针头线脑等小商品的“谢馥春”,更是女人们最爱的驻足之地。去鼎大祥隔壁的侨汇商店里购买高档商品要凭华侨券,一般民众望而却步。
![]()
老字号“恒顺”以及“仁和”“谈森和裕”“德顺祥”“益美”“万和”“万美”酱园;“太平村”“大同”“采芝斋”“福禄全”“稻香村”“一品香”茶食店;“广生隆”“大华”“宝塔路”水果店;“亨得利”“馀昌”钟表眼镜店;“中国”“新华”“三八”照相馆;“大光明”“新都”“一乐”“新雅”“九女”“大方”“镇光”理发店;“老锦章”“北京”“南洋”鞋帽店;“第一泉”“福康泉”“双凤池”“清海泉”浴室;市文化馆、解放剧场、大华电影院、“鸿翠”“艺园”“雨花”书场;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文物商店;中英、中法西药店;1958年开设的市中医院和牙病防治所(口腔医院的前身)、迎江医院、北固医院,中医胡芝庭诊所、西医钱天范诊所、丁义民痔科诊所等都在大西路上。“老存仁堂”“公济”“张万春”药店是镇江老字号国药店,那高悬的店招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林林总总的店铺门面给老镇江人带来的生活便利与精神愉悦,至今难以忘怀。
除了“宴春”“大华”“新半斋”“九如”“顺兴园”等大饭店外,百货大楼隔壁的如意茶坊和清真西来顺饭庄平日客源颇旺,尤其是这里的“葱油火烧”“草鞋底”,每到下晚一块难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一枝春素菜馆从鱼巷迁到如意茶坊位置,生意更加火爆。1983年,日本大阪镇江同乡会许朝坤会长看中了一枝春地块,投资创办了中日合资京侨饭店。饭店面阔七大间,电梯上下。底层是商场,二、三层是餐饮,四、五、六层是旅馆,七层楼顶面是屋顶花园。著名相声名家马季、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来镇时曾入住于此。
同样的一条大西路,东段的热闹程度较西段稍有逊色。从四牌楼到老西门桥,除了丹徒县政府和四牌楼百货店、同和堂棺材店(后改为螺丝木模厂)、张万春药店、顺兴园菜馆、西门桥百货店等几家大店外,都是一些小五金铺、杂货店、吃食店,还有不少住家户。2000至2003年,开发公司在胭脂巷、磨刀巷、斜桥街地块新建了京润国际、环球花园住宅小区和怡海家园高层住宅楼。2009年,成片拆除了黄花亭、余福里的清末民初建筑,翻建成如意江南住宅小区。双井路向北延伸,直通长江路,大西路东段彻底改头换面。
![]()
三
大西路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商业街区,星罗棋布的店铺和热闹非凡的街市延续兴旺了几十年,平日里逛逛大西路成为镇江人的一种时尚。每当春节来临,到大西路采买年货的人群摩肩接踵。几十年的老路多处出现破损,机非混行,经常拥堵,以至于1、2路公交车一度改线行驶。
清末以降,长江主泓道北移。江北坍江,江南涨沙,镇江港老港池逐步淤塞,不得不跳出老城区,到东乡大港和西郊龙门港建造现代化新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镇扬汽渡的开通和劳动西路新火车站建成,过境中转的客流锐减。加之城市重心东移和城市格局的转变,大西路的人气一落千丈。
时代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现代商业经营模式正在不断创新。2000年,镇江市房屋投资开发总公司曾斥资对大西路西段的部分房屋进行修缮翻新,试图重振大西路的商业雄风,但是事倍功半。大西路的繁华已成为过去,既不可能重演,也无必要去复制,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城市记忆。
初建大西路时仅有双井路、宝塔路与之相交。1953年建造的电力路横穿大西路,直到1988年下半年才拓宽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通道。1992年,电力路口建起了荣华饭店。1998年国税局在王家巷口建造了现代化办公大楼。2002年,城里的斜桥街、城外的山巷拓宽改造;为了建造山巷广场,拆除了多条古街古巷和古建筑,肢解了大西路最精华的部分。
今日的大西路日渐人流稀疏,昔日的车水马龙已不复存在,挑夫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板车工人的拉车号子声,三轮车的响铃声也随着那些店铺、作坊的身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更不见当年大街小巷里浓浓的烟火气。但是,蕴含在老街巷之中的历史文脉与沧桑世事,将珍藏在几代镇江人的脑海里。
![]()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西路也翻开了新的一页。2015年,大西路东段实施拓宽取直改造,重建了西门桥,实现了与万古一人路的正交对接,从电力路到四牌楼的路面变成机非分行的“三块板”城市干道。大西路西段因邻近大龙王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风貌。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