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万年前,天地间存在一远古天庭,其具体起源已不可考,天庭由至高神灵统治,其中最强者被称为“五至高”。
代表规则与秩序或五行之木的天庭共主,是天庭的象征与核心,地位最尊。代表五行之金的持剑者,代表锋锐、杀伐与秩序之金,掌握着天地间最强大的剑道法则。代表五行之土的披甲者,象征防御、承载与厚重之土,具体权能展现较少,但作为五行根基之一,其力量不容小觑。
![]()
代表五行之水的水神,司掌不仅是物质之水,更是光阴长河的化身,代表着时间的流动与消逝。
以及代表五行之火的火神,掌控元素之火与万古星辰(神灵尸骸所化),认为星辰永恒。
漫长的岁月后,天庭共主或许是因为觉得作为至高神灵,永生过于寂寞,渴望天地出现变化,给自己漫长无聊的人生增加一点乐趣。
因此五至高中的天庭共主主动打散自身神性与道法,散入天地之间,此举直接促成了人间的诞生,是创世的关键。
山川灵秀、无尽生灵也随之出现。无数生灵中,人族与妖族显得尤为特殊。妖族天生体魄强健,曾以人为食。
人族虽初始身体孱弱,但拥有无尽智慧。人族智者先贤发现,向天上神灵供奉香火和信仰,可以获得神灵庇护。而神灵则发现,人族的香火能淬炼其金身,因为神灵金身越坚固,他们的生命越长久。
于是,神灵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族,同时亦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向人族传授体魄修炼与武道之法。人族借此强化体魄,获得一线生机。神灵并非不朽不灭,因此依赖人族信仰淬炼金身以谋求长生。其中,五至高之一的“水神”,其“水”不仅是元素之水、江湖共主,亦象征光阴长河。
光阴长河是水神的大道根基。大部分神灵金身终会破碎,尸骸化为星辰,神性则流入光阴长河。神灵陨落越多,光阴长河越显生生不息。然而,人族的出现及其提供的信仰,使神灵金身愈发坚固,寿命延长。长此以往,光阴长河面临干涸风险。
因此,水神萌生了消灭人族、断绝香火之念,以使神灵重归自然消亡的循环。尽管水神自身也能受益于香火,但其认为失去的(光阴长河干涸)远大于所得。此举必然遭到绝大部分神灵反对,如五至高之一的火神。火神,既掌元素之火,亦掌万古星辰(神灵尸骸所化)。光阴长河若无神性补充会干涸,但星辰永存。
故人族香火对火神而言利大于弊。水神欲灭香火以保大道不竭,火神则不在乎。水火之争,实为大道之争,由此爆发。五至高是天地本源力量的具象化,他们的意志、争斗与抉择,深刻影响了远古历史的走向,奠定了后世格局的基础。但光阴长河真的会干涸吗?若水神不阻止,或许不会。因为人族本身,乃天庭共主大道化身,人人皆蕴微末神性。
无数人族前仆后继登天,便是神性爆发的体现。神性表现为无情、无私、绝对理智、遵循秩序、追求无错。在浩瀚人间,偶有神性浪花涌现。水火之争导致无数神灵陨落,其术法神通散落人间。部分获得神灵术法的人族,神性逐渐扩大。
万年岁月中,生死离恨不断上演,神性、兽性、人性交织纠缠。神性归于光阴长河,推动长河奔涌向前。五至高中的持剑者与披甲者,前者视人族为同道,最终选择与人族共同登天,神灵统治就此覆灭。
人族为何登天?虽因人族香火,神灵得以淬炼金身,但在神灵眼中,人族如同蝼蚁。人族体魄的强盛,反令神灵担忧。若人族能够自保,是否还会虔诚信仰神灵?失去信仰,神灵金身无法淬炼,终将消亡。
最初神灵传授武道是为让人族自保于妖族,但人族过于强大则无外患,信仰自然消退。故神灵一方面轻视人族,一方面又需抑制其过于强大,因此定期清理收割人族强者。
然而,神灵所授体魄修炼法,不仅是强身之术,亦是成神之路。因人之形态最似神,除武道成神外,练气十三境(飞升境)亦可飞升天庭获得神位。部分神灵认为人族或可修炼成神,视其为同道,传授术法神通。
人族遂炼体与修法并进,渐次登高。但武道成神极难,彼时仅兵家初祖姜赦一人成功。大多数人仍选择修行术法神通,其中包含来自持剑者的剑道。剑道,源自五至高之持剑者。剑修除杀力无双的剑术外,本命飞剑必附带本命神通。
因剑修过于强大,人间修行体系于是分为三大类:武道、练气士、剑修。神灵视人妖皆为蝼蚁。妖族为求自保,亦需刻苦修行。然而最适合修行者实为人族(因最似神)。
故妖族一面修习自水火之争中获得的术法,一面向人族求教。人族未因仇恨藏私,非为以德报怨,实因神灵威胁巨大,需抱团取暖。人妖暂时联合,共同修行。历经漫长岁月,人间修炼体系渐趋完善,道统之别确立。其中儒、释、道、兵四家最为突出,并称“三教一家”。
儒教至圣先师、道教道祖、佛教佛陀,皆为练气十五境,与五至高同境。兵家初祖姜赦,既是练气十四境,亦是人间武道第一人,唯一武道十一境。准备就绪后,人间登天一战。人与妖并肩作战,凶险异常。此战响彻天地,波及无数生灵,致使整个人间被打的四分五裂。
最终天庭战败,部分神灵远逃,人间摆脱神灵压迫。登天一战成功,源于人妖两族众志成城、无惧牺牲,亦因持剑者倒戈及水火之争导致神灵大量陨落。登天一役胜利之后,人族成为天地间唯一主宰,但其内部矛盾爆发。人、妖、剑修、兵家开始内讧。
兵家初祖姜赦联合部分剑修、妖族,与以三教祖师为首的一方争夺人间主导权。核心分歧在于:无法摧毁的天庭,进入者会被神性侵染成新神。姜赦一派主张入主天庭成为新神,承诺不扰人间并追杀旧神。
三教祖师一派则认为反抗压迫方得胜利,不可再造新神。此时人间已破碎,姜赦所争主导权,实为对人间生杀予夺的控制权,与旧神无异。双方因此爆发内战。结果姜赦一派败北,兵家初祖被“共斩”封印万年,兵家彻底失去成为“兵教”之机。未参与叛乱的人族剑修尽数被流放为刑徒。
参与叛乱的妖族或死或沉眠。战后论功行赏:儒、释、道三教各据一块最大的人间碎片(独立天下)。妖族亦得一碎片,面积最大但最贫瘠。人间四分五裂,最大的四块碎片分别为:儒教浩然天下、佛教莲花天下、道教青冥天下、妖族蛮荒天下。神灵外患既除,人妖天敌之争复燃。
原人间无限广袤,人妖共存;天地破碎后,人妖界限分明。各天下虽残留少数妖族,已不足惧。被流放的刑徒剑修,全数迁至蛮荒天下,成为抵抗妖族的第一线——此乃三教对剑修叛乱之惩,亦为其登天之功的赎罪。登天之战,剑修功勋卓著(先登、斩将、夺旗、陷阵、战功皆第一),若无叛乱,本应得一独立天下。因罪在身,只得驻守万年(刑期亦是赎罪期)。
剑修所立之地,筑起“剑气长城”。各大天下独立后,面临治理难题。三教之祖(至圣、道祖、佛陀)虽为十五境至高,名义上共主天下,但因已“合道”各自天下(天下万物生灵皆为其一部分),其一举一动皆是对天下的“道化”,消耗生灵。
故三教之祖多居洞天,极少现身或管理俗务。治理之责遂落于二把手:浩然天下:由礼圣(登天参与者)制定一切规矩,但主要职责在“天外”抵御远逃神灵反攻。实际管理者为“文庙”。文庙设一正二副三位教主,其上为至圣、礼圣、亚圣、文圣四位主位。儒家道统内,凡著书立说、践行三不朽者,可入庙为“陪祭圣贤”。
陪祭圣贤真身守天外,分身参与管理。浩然天下分九洲,每洲有陪祭圣贤坐镇天外天,严密监视修行者。境界越高,约束越严。对凡人则相对宽容,然在超凡世界,修行者与凡人间鸿沟巨大。青冥天下:由“白玉京”管理。道祖不涉具体事务,管理权在白玉京三大掌教(皆十四境,道祖弟子),辖五城十二楼。
规矩依轮值掌教(各掌百年)而异:大掌教寇名(仁厚,天下最太平);二掌教余斗(“真无敌”,绝对无私,严守规矩);三掌教陆沉(逍遥,悲悯,可杀可不杀时不杀)。
青冥核心问题在于镇压由天下修行者心魔汇聚而成的“化外天魔”。莲花天下:以佛法为尊,佛陀合道之地,佛光普照的终极净土。此界无王朝更迭,亦少杀伐纷争,众生皆奉佛法为圭臬。修行者修持因果,以业火煅心魔,步步证果位。
其最大劫数非天魔外敌,而是须永恒镇压三教大战遗留的无量冤魂厉鬼——它们聚成“孽海”,翻涌着世间至恶执念。佛陀坐镇中央婆娑世界,以无上愿力化八万四千朵净莲为锁,方使孽海不侵人间。此地清静无为,却暗涌着最凶戾的业障因果。
蛮荒天下:妖族祖庭,弱肉强食的血色炼狱。十万大山裂土称王,十二尊远古大妖共治。生灵以爪牙为规矩,以血脉定尊卑。贫瘠土地下埋着登天战役的妖神骸骨,煞气催生凶兽横行。
剑气长城矗立北疆万年,人族刑徒剑修以血浇铸边关,阻隔妖族南下洪流。此地无教化,唯存最原始的生存法则与染血的自由。神灵反攻首选浩然,因为浩然庇护了剩余剑修(神灵最恨剑修)。
剑修叛乱后,第一次河畔会议,三教曾欲对未参与者赶尽杀绝,被浩然保下迁至蛮荒建立剑气长城抵御蛮荒妖族。剩余神灵认为覆灭浩然即可促他教清算剑气长城。因神灵实力不足,仅能偷袭,故需礼圣常驻天外防范。自剑修筑城起,人妖战争重启。
剑气长城三位领袖(陈清都-十四境、龙君-飞升境十三境、观照-飞升境十三境)联手出剑蛮荒,重伤蛮荒大祖(准十五境)。蛮荒大祖养伤万年,天下混乱万年,剑气长城亦苦撑万年。
浩然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1. 打压杨朱学派:修行者杨朱提出“人人闭关锁国,不付出亦不担责”之论。
若成主流,将彻底割裂修行者与凡人,危害远超昔日神人关系。礼圣亲返浩然打压,隐患由亚圣告知。
2. 浩然斩龙:远古蛟龙一脉属天庭,掌行云布雨。登天时倒戈,战后掌四海(仅浩然天下有五湖四海)。其后七千年骄横妄为,兴风作浪,致无数生灵殒命,怨气引天道干预,“斩龙人”应运而生,专斩蛟龙。最后一条真龙逃至宝瓶洲北,因该地有投降神灵“青童天君”(原人间第一位飞升者,掌飞升台)自囚于此。
3. 文庙“三四之争”:文圣(老四)与亚圣(老三)人性善恶理念之争,涉及根本大道与规矩。最终文圣落败,自囚功德林,其弟子崔瀺叛出师门。
青冥重大事件:
1. 陆沉一州:化外天魔逃出天外天,道化(吞噬)一州生灵。白玉京二掌教余斗领衔,将整州之地沉入地底。
2. 打压“米教”:“米教”欲整合资源(尤其粮食)助凡人对抗修行者,触及白玉京统治根本。被认定为邪教打压,但未根绝,暗中发展。这些事件本质,皆源于协调修行者与凡人关系的根本矛盾。大局稳定与个体权益常难两全,凡人常为最大受害者。白玉京与文庙的规矩,皆在探索此平衡点。
1.骊珠洞天(原真龙骊珠):
位于浩然宝瓶洲,乃世间最后一条真龙(登天功臣)陨落时龙珠所化小洞天。真龙死因涉及远古恩怨(与持剑者、披甲者相关)。
洞天隔绝天道,内蕴真龙残余气运与神性。三千年间,小镇居民(多为罪民后裔)汲取龙气,致人才辈出。然过度汲取违天道,三千年期满将遭天谴,全镇湮灭。此天谴亦成各方势力谋利之机。
2.小镇关键人物:齐静春:儒家文圣一脉,三教合一有望者。受托坐镇骊珠洞天。天谴时,为护小镇生灵转世之机(违抗天道),自愿承受大部分天罚身死道消,神性碎片散落小镇。陈平安:生于五月初五(民间视不详),父母早亡,被视灾星。自幼形成“追求无错”的生存本能(近乎神性思维)。
吸引齐静春与青童天君注意。天谴时,齐静春助其保父母残魂。齐静春死后,神性碎片大半归陈平安。
其他天骄:顾璨、刘羡阳、王朱(复活真龙)、刘羡阳、李宝瓶、李槐、李柳、董水井、林守一等,皆为人中龙凤。
3.周密(贾默):出身浩然,对四分五裂的人间失望至极。认为唯有出现新的“天庭共主”(十六境),道化数座天下,使众生归一、思想统一,方能终结一切争斗、压迫、心魔。此世界将永恒不变,代价是再无发展变化。周密欲成为此“一”,故叛入蛮荒(实为棋子),收集散落神性(已得半数的“一”)。
陈平安与周密各得天庭共主半数的“一”神性。周密欲灭世创世,陈平安则对人间怀有希望(受齐静春、陆沉等影响)。
4.陆沉:白玉京三掌教,出身浩然。入骊珠洞天偶遇陈平安,助其走出父母离世阴影,间接促成其与宁姚(剑气长城最锋利之剑)相识。骊珠洞天天谴后,破碎化为福地,融入大骊王朝版图。大骊在崔瀺治理下,从宝瓶洲北方小国崛起,渐有鲸吞一洲之势。真龙王朱复活,或为赎蛟龙之罪。持剑者(登天时助人间)神性分身重现,择陈平安为第二任主人(第一任为天庭共主),同行游历。
陈平安离小镇后,游历浩然,兼修剑道与武道。天赋普通,然毅力坚韧。入剑气长城磨砺,渐成核心。后参与对抗蛮荒入侵的惨烈大战。崔瀺的谋划:身为叛出文圣一脉的大弟子,任大骊国师。
其布局深远,核心是整合浩然天下之力对抗蛮荒入侵,并探索解决修行者与凡人矛盾之道。最终于宝瓶洲阻蛮荒大军,功成身死。战后浩然与大骊:陈平安以“神性”主导(压制人性,追求无错,无惧艰难),接任大骊国师,处理战后重建(物质与人心)。
面临隐患:外敌(蛮荒)压力消失,内部矛盾(本土/外来、文武、藩系,最核心为修行者与凡人关系)可能爆发。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凝聚人心之精神消散。陈平安需守护崔瀺成果,继续探索相处之道。
青冥的挑战:万年间,修行者与凡人矛盾逐渐累积(如天魔之灾、“米教”问题),终在道祖首徒寇名(大掌教)为三教合一一气化三清、离开五百年时爆发。矛头直指严守规矩的二掌教余斗。值此危局之际,三掌教陆沉挺身而出,跻身伪十五境,以自身为牢笼彻底囚禁化外天魔,代价是身死道消。白玉京之担当,无愧领袖。
青冥危机暂缓,挑战仍存。最终对决:登天的周密,身怀半数的“一”,从未放弃吞噬陈平安(另半数的“一”)以成完整天庭共主、灭世创世之念。陈平安亦决心解决周密。神性思维主导下,陈平安选择独自与周密兑子,代价再大亦无惧。此举暗合初代天庭共主散道化人间之举。
周密欲灭世创世,陈平安则选择牺牲自我消除此患。结局是周密被除,世间再无天庭共主。结语:万年来,天下发展之核心矛盾(如阶级、压迫、力量悬殊),与万年前神人关系本质无异。然万年后,应不会再现凡人被迫“登天”之局。因人间将有无数陈平安、崔瀺、齐静春、余斗、陆沉,乃至无数普通人,在冲突与和解、探索与实践中,共同推动人间向前。修行者与凡人相处的答案,将在无数殚精竭虑的求索中,于打闹并肩中渐次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