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父亲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之关系 ,许是命运安排 。如今我手里拿的还是父亲的画笔 , 几十载春秋过去 ,觉得应该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向关心白石老人及其子嗣的世人作一介绍 。——齐 良 迟
本文节选自《白石四子--齐良迟》
编著: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画中天地——齐良迟
父亲最传神的几张小画,叫人爱不释手,一张是在9.5厘米x8厘米大的一张宣纸上,画了一只小蜘蛛,蜘蛛身体虽小,却充满活力,几条腿用力地在前抓后蹬,想挣脱系在腰身上的细线。一根穿着线的针虽然很细,但看上去很坚韧,决定了蜘蛛的命运。父亲在旁边写道: “辛酉四月十六日如儿于象坊桥畔获此蜘蛛。余以丝线系其腰,以针穿线刺于案上,画之。三百石印富翁记。”可见父亲作画的严谨、认真。
齐白石 《蛇形山外》
还有一张画是8.5厘米x6厘米,画着一只花蝇,画得极好,父亲很喜欢,在上面这样题道: “粗大笔墨之画难得神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形似,此二者余常笑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身后恨事也。辛酉八月初四日得此虫,京华白石翁记。”
这只漂亮的花蝇,扇动着薄如细纱的两翼,前腿和后腿好像在纸上划动,马上就要飞出纸端,生动极了。老人通过艺术的创造,使这只花蝇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齐白石 《芙蓉蜜蜂》(草虫册十二开之四)
纸本 设色 25.3cm×18.4cm
无年款 中国美术馆藏
父亲不喜欢 “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东西但是又不让我们说出去,也从不在外人面前谈,怕别人误解。他认为“四王”的东西刻板,没有活性,他也不让我们学。
在山水画上,他喜欢大涤子的(清朝名画家,又叫苦瓜和尚、清湘道人),所以,老人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大涤子的影响。父亲认为,画画,要画出灵气来,切不可只追求技巧,失去了艺术创造。
齐白石 《滕王阁》
立轴 设色纸本 97.3×33.2 cm
父亲到了晚年,虾、鱼、虫、鸟,往往是信手拈来。但有的时候,他案前的水碗里会养上几只他爱吃的河虾,经常看看它们的游态,引以为乐,可见他始终注重从自然界的生活情态中汲取创作灵感。
很多人看到过白石老人的作品。但亲眼看他作画的不多。父亲在中央美院的时候,有一次课后。学生们都不走,想亲眼看看白石老人画画。因为外界有一种传说: 白石老人作画常常是随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又有传说则与此相反。难怪学生们想知道个究竟,提出了请白石老人当场作画的要求。
齐白石 《棕榈雏鸡》
设色纸本 镜心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九十一岁白石。
钤印:白石。
当时,围上来的学生很多。连窗口都挤满了,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学校里的工友还给白石老人端来了点心。老人尝了几口点心之后,欣然提笔画了一张鲵鱼、一张虾米、一张螃蟹和一张小鸡图,共四张条幅,使在场的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看到老人作画走笔很慢,比如画虾须不是像别人讲的,一挥就过去,而是用一杆细细的笔,把笔尖顺直,慢慢地画过去。
齐白石 《纺织娘》
纸本设色 23.3cm×15.1cm
父亲画大写意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笔不足,或是不到的地方,可以补一笔,但是,这一笔应是另起一笔,而不是前一笔的延续。
他认为如果为前一笔描描、接接、填填,这是作画的一大忌。一笔画的不好,索性单起一笔,这样可以弥补前一笔的不足。(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