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河北之地的战心总是最弱的,以至于河北之地的人都被称为徒有其表的花瓶,从春秋战国人见人虐的燕国再到三国时期被曹操击败的袁绍,而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地方的人更是不发一兵就屈膝投降。而我之所以说河北之地的人是花瓶,并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在与袁绍的战争中,曹操对关羽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没想到关羽却说:依我欢之如土鸡瓦犬尔。曹操的话语是赞叹河北人人高马大,而关羽的话语是嘲讽河北人是徒有其表。
河北人
而对于这个观点我肯定是不认同的,首先河北人雄壮魁梧但却沦为花瓶这说明统治者的腐朽,这就比如一个巧夺天工的璞玉却被做成了痒痒挠,这不是很搞笑吗?自古以来没有善战的地区,只有善战的制度。秦孝公之前秦人也不善征战,河西之战曾被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击败。而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军仿佛脱胎换骨,而再也没有能与秦军比肩的军队了。而河北之地的人也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就缺乏四战之地的危机感,因此也就没有变法的紧迫性,因此他们怎么可能有战力呢?
燕国虽然弱小但在子之之乱前基本没有危机感,而且燕国的国君基本都是混子,纵观燕国就除了燕昭王一个英明的君主,其他君主都是混子,而明清时期他们处于都城又有各种优惠,因此这样的日子基本磨灭了他们的意志和战心,因此他们才会不战而降。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有一定历史因素,因此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这件事。而纵观历史,君主只要施行仁义那么哪个地区的百姓都会起来揭竿而起。而安禄山的幽州兵依然很强大,这就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其次,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大多时期都处于和平时期,它不像河西走廊历经战乱,因此长时间的和平已经让这个地方缺乏反抗意识。我比如一个学校有校霸基本就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太过于软弱导致校霸能够盛行。而我们这里由于古代长期战乱,因此很容易血气方刚,以前我们学校也有校霸,然后校霸去邻班收保护费,然后他们把女生赶出去并关上了门,然后这个校霸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然后我们学校再也没有校霸了,我们太过于推崇理性,但理性会毁灭一个人的血性和骨气。
而软弱带给这个地区的只有伤害,隋炀帝屡次征兵他们不敢揭竿而起,最终导致河北之地十室九空,最终他们还是揭竿而起。只不过他们的家人都死在了三征高丽的路上,最终他们没有改变任何结果,反而迎来了最坏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才决定了特定的历史因素。这个地区的人太过于向往和平,甚至缺乏与黑暗斗争的勇气,但最终带来的何尝不是加倍伤害呢?他们在四九城可以讨论天下大势,但却缺乏拿起棍棒的勇气。
地区
最后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比较聪明,在天下第一楼有一个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来谁是客。对于百姓来说,变得是君主易位王朝更迭,不变的是自己的一日三餐。孙承宗纵然马革裹尸,但明朝的王爷依然胡吃海塞,文臣武将为了权力争的不可开交,最终大明还是走向了灭亡。这场抵抗除了枉死小兵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而如果没有他们的抵抗,李自成说不定早就在经营京师了,又怎么会给后金以可乘之机呢?而他们正是看透了这点,因此他们才选择不做炮灰。
而历史上的骁勇说白了就是拿人命不当人看,匈奴每年寇边为了夺取粮食而死伤无数。而我觉得当人开始思考生命的可贵时才会历史的进步。在历史上有多少人无视他人的死活而高谈战争呢?他们有诱导多少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凭着一时兴起而进去战场呢?而当这些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而想要退出时,这时候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或许统治者为了歌颂战争为他们抒写四个字:舍生取义,但谁又能想到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不甘呢?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草草收场了,这样的人生谁会甘心呢?
因此与他们相比,这个地区的人是聪明的,也是明智的。当一些人侃侃而谈舍生取义时,他们真的经历过死亡吗?他们真的需要冲在第一线吗?他们真的体会到这种绝望吗?抗日战争川军抗日那是他们逼不得已,他们只能牺牲自己保卫家人,不然谁会喜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而那些动辄轻言战争拿别人的生命满足自己清高才是真的恶人,他们的可恨之处是:对于同胞生命的不尊重和漠视。身为成年人思考一件事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这样的思维也是不健全,不是吗?而一个成年人的可悲就是逻辑的缺失,只凭喜好是低等动物,懂得分析利弊因果才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