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反垄断审查推迟Synopsys/Ansys合并:芯片“皇冠上的明珠”再受瞩目
6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市场监管机构已推迟批准美国软件公司Synopsys(新思科技)与Ansys价值350亿美元的合并提案。这一备受关注的跨国科技巨头合并案,在全球其他主要司法管辖区已获通过,但在中国却遭遇延迟。此事件再次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这一被誉为“芯片之母”的关键技术,推到了聚光灯下。
为何两家美国公司的合并需要中国的批准?这主要依据中国《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规定以及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二条,该法适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境外垄断行为。这意味着,即使合并发生在国外,只要交易涉及的经营者在中国境内有营业额,且合并可能对中国境内市场竞争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现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有权进行审查。Synopsys和Ansys均是全球领先的软件公司,尤其在EDA和工业仿真领域,其业务和市场份额广泛覆盖中国,因此其合并交易对中国相关技术市场及产业链具有潜在影响,触及了中国的管辖权。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若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约17亿美元),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约1.1亿美元);或者,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40亿元人民币(约5.5亿美元),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则必须向中国反垄断机构申报。Synopsys与Ansys的总交易金额高达350亿美元,且双方在中国市场均有相当规模的营业额,极有可能达到了上述申报门槛,因此依法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
这种基于交易对本国市场影响而进行的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美国、欧盟、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均采纳类似的“效果原则”,对可能影响其国内市场竞争的境外企业合并进行审查,旨在维护本国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
Synopsys与Ansys的合并延迟审批,不仅是法律框架下的正常程序,也折射出当前全球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半导体及其上游工具领域的复杂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态势。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EDA这一核心技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EDA,被誉为“芯片之母”或“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它是连接芯片设计与晶圆制造之间的唯一桥梁。从最初的电路概念,到最终能够交付给工厂生产的详尽指令,每一个复杂的步骤,都必须依赖功能强大的EDA工具来完成。它负责着电路设计、功能仿真、版图布局、性能验证等一系列核心任务,没有它,即便你有全球最聪明的芯片设计师和最先进的制造设备,也无法生产一颗现代意义上的芯片。
![]()
然而,正当中国芯片产业加速奔跑,力图在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之时,这颗至关重要的“芯片之母”,却成了西方国家对华科技遏制战略中的最强“锁喉”工具。一时间,“EDA被卡脖子”的担忧甚嚣尘上,甚至愈演愈烈。
国际EDA的“封喉手”:一场针对中国芯的精确打击
EDA软件之所以成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在于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和极高的技术壁垒。这是一个被少数国际巨头高度垄断的市场,其战略价值远超其百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规模——正如 “撬动地球的杠杆” 一般,它以轻盈之姿,撬动着全球数字经济的未来。
封锁的背景与步步紧逼
国际对华EDA的限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遏制战略的一部分。自2019年以来,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和出口管制持续升级,而EDA作为芯片产业最上游、最基础的核心工具,自然成为重点目标。
重要的政策节点包括:
2019年: 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实施制裁,部分国际EDA厂商开始受限。
2022年: 美国商务部出台新的出口管制政策,明确将用于开发或生产14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集成电路所需的 GAAFET(环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 或其他非平面晶体管结构设计的EDA工具列入管制清单。这标志着封锁从泛泛限制升级为针对最尖端技术的精确打击。
2024-2025年: 近期,海外三大EDA厂商被要求或主动暂停了对部分中国大陆客户的软件支持和升级服务。商务部也对此进行了回应,指出这是美方措施的体现,使得外部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封锁“愈演愈烈”。
这些措施通过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机制(如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并利用国际出口管制体系,对中国芯片产业形成了体系化的压力。
![]()
核心封锁力量与具体手段
这场封锁的核心力量,无疑是美国政府及其背后的 全球EDA“三巨头”:
Synopsys(新思科技)
Cadence(铿腾电子)
Siemens EDA(西门子EDA,原Mentor Graphics)
这三家公司在全球EDA市场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先进工艺节点的设计、验证等领域,几乎形成垄断。它们的技术积累长达数十年,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护城河”。
具体的封锁手段可谓是“多管齐下”:
高端软件禁售与服务中止: 这是最直接的手段。已购买的软件或许短期内仍能使用,但新项目无法获取最先进版本的工具,已有的工具也无法获得关键的技术支持和更新。对于需要不断迭代优化设计流程的芯片产业来说,这如同中断了供血。
限制先进工艺相关工具出口: 特别是针对7纳米及以下,甚至GAAFET等下一代晶体管结构的专用EDA工具,出口审批变得极为困难或直接被禁止。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无法获得支持最前沿制造工艺的设计能力。
技术资料与人才交流限制: 部分技术网站对中国区用户关闭权限,限制技术文献、培训资源获取;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留学、人才交流也进行限制,试图阻碍中国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长臂管辖”: 通过限制使用美国技术、设备、软件的任何环节,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形成影响,间接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制造能力。
这场国际EDA封锁,不只是一场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事关国家科技安全和产业命脉的战略博弈。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卡脖子”不仅仅是设备或材料,更可能是隐藏在软件层面的“芯片之母”。然而,危机往往也孕育着机遇。面对如此严峻的“锁喉”,中国EDA产业又有哪些应对能力?我们是否已经看到了国产逆袭的曙光?
国产EDA的真实家底:有希望,但还没到真正的底气
面对国际巨头的“锁喉”和技术封锁,中国EDA的真实家底究竟如何?是像某些声音说的一无是处,还是能像另一些声音吹捧的那样一夜逆袭?客观来说,答案复杂,就像硬币的两面:我们确实有积累、有进步,甚至在某些点看到了突破的曙光,但要说全面追平甚至赶超,那为时尚早。
![]()
家底的“厚”在哪里?
经过多年发展,尤其近年在国家空前重视和“卡脖子”痛感驱使下,国产EDA取得长足进步:
14纳米及以上全流程覆盖:这是一个重要“基本盘”。国产工具链已能覆盖14纳米及以上成熟工艺的全流程设计需求。这意味着电源管理、射频、物联网、汽车电子部分芯片等,已有国产工具“有米下锅”。
部分“点工具”突破: 在模拟设计、射频设计、器件建模、物理验证等特定环节,一些国产工具性能已能媲美甚至替代国际产品,如概伦电子的器件建模工具获三星认可支持3纳米工艺。
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危机带来机遇。国产EDA市场份额正快速提升,从几年前的个位数增长到双位数,甚至有报告称“三年翻倍”。这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和国产替代趋势。
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 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和设计市场之一,为国产EDA提供得天独厚的“练兵场”和“应用场景”,驱动工具快速迭代成熟。
家底的“薄”在哪里?
尽管有进步,但与国际巨头数十年的积累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7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鸿沟: 这是核心痛点。高端复杂芯片设计对EDA工具精度、集成度要求极高。国产EDA在这方面的能力,无论深度、广度、细节,都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全流程工具链成熟度与集成度不足: 国际三巨头提供的是贯穿设计、验证、制造前的“全流程一体化”方案。国内大部分企业仍是“点工具”,缺乏一套真正好用、高效、集成的全流程工具链。正如形象比喻:“国际巨头端上来满汉全席,我们刚把几个招牌菜做能上桌,离全流程的‘一只螃蟹’还没完全吃完。”
生态建设滞后: EDA的强大依赖生态,包括IP库、标准接口、第三方工具兼容性、与Foundry工艺深度适配。国际巨头生态庞大稳固,国内几乎白手起家。
人才结构性短缺: EDA是软件+硬件+算法+工艺高度复合领域,顶尖人才稀缺。高端人才不足是制约国产EDA发展的关键瓶颈,培养周期长。
中国的应对能力:国家队入场,“倒逼”加速迭代!
面对挑战,中国并非坐以待毙,一场多维度、体系化突围战已打响:
国家政策强力驱动: EDA上升到国家战略,列为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基金”等国家资金、税收优惠、人才政策向此倾斜,提供坚实保障。
行业资本加速涌入: 政策引导和危机感促使资本涌入,国产EDA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加速行业并购整合,提升整体实力。
自主研发全面攻坚: 国家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驱动下,国内企业以前所未有力度投入研发,力争从“能用”到“好用”再到“超越”。国际断供带来的“倒逼加速迭代”效应,为国产工具提供了宝贵实战机会和反馈。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国内正构建“国产工艺+国产EDA+本土IP”协同生态。设计公司愿“陪跑”试用,晶圆厂开放接口支持,IP商开发兼容IP核,这对于打破国际生态垄断至关重要。
一些代表企业:华大九天(国内龙头,产品线相对全,主攻模拟/数字混合)、概伦电子(仿真建模强项,3纳米建模获三星认可)、广立微(制造类EDA,良率提升)、芯华章(聚焦数字验证创新)等,都在各自赛道努力补齐拼图。
目前的中国EDA,正处黎明前的艰难时刻。封锁持续,差距仍在,生态任重道远。但我们看到了决心、投入、努力和危机下迸发的自主创新活力。这场“芯片之母”攻坚战,是需要长期投入和巨大耐心的“长跑”,我们已构建“基本盘”,看到“突破曙光”,但这只是故事中间篇章。
国产EDA的未来猜想:从“点”到“生态”,AI能否带来“弯道超车”?
展望未来,中国EDA不仅要追赶,更要抬头看向那些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技术方向,以及构建完整产业生态的宏伟蓝图。
![]()
未来技术创新路径:三大引擎推动变革
在追赶现有体系的同时,中国EDA正积极探索新方向:
AI+EDA: 这被视为“芯片之母”智能化升级的巨大潜力,甚至可能带来“弯道超车”机会。想象AI自动完成海量仿真、优化、发现新路径。AI已在布局布线、功耗优化等环节显露潜力,更前沿的“大模型+EDA”探索正进行,这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设计范式革新。
云原生EDA: 将EDA工具和计算资源搬上云端,实现弹性计算、按需付费,降低中小企业门槛,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上下游协同。这是技术云化、商业模式和协作方式创新。
开源EDA: 参与或主导开源项目,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汇聚全球智慧的长远战略。它能降低入门门槛,加速基础技术传播迭代,构建开放社区,培养人才,活跃产业氛围。
关键技术突破点:啃下最硬的“骨头”
未来几年,中国EDA必须啃下几个核心硬骨头:
先进工艺(7nm/5nm/GAAFET)核心算法: 需要深入理解前沿工艺物理特性,开发精确建模、高效优化、可靠验证的关键算法。
全流程工具链整合与优化: 将分散的“点工具”高效整合,形成好用、流畅、功能完备的全流程工具链,需要统一数据格式、友好接口、强大管理,并与国内IP库、Foundry工艺库深度适配。
系统级设计与异构集成: 应对Chiplet、3D-IC等先进封装兴起,EDA需具备强大的系统级设计、多物理场仿真、异构集成协同设计能力,提供新的发力点。
未来蓝图与挑战机遇
可以预见,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牵引下,未来几年是中国EDA加速关键期: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先进节点能力逐步完善(7nm成熟、冲击5nm)、全流程体系基本形成、生态建设初具规模。这虽非全面超越,但足以支撑国内大部分需求,摆脱极端被动。
![]()
当然,挑战巨大:生态建设艰巨长期、高端人才结构性短缺、与先进工艺Foundry深度合作难度高、技术积累差距大。
但机遇并存:庞大独特国内市场是最好练兵场、国家战略是强大后盾、“卡脖子”是“倒逼加速迭代”催化剂、资本关注与整合加速力量集中、新兴技术提供“换道超车”可能。
回望这场旅程,我们看清了“芯片之母”对中国芯的极端重要性与国际封锁的严峻现实;评估了国产EDA的真实家底,有“基本盘”与“突破曙光”,也正视了差距;展望了未来方向,探讨了创新与破局之策。
这场关于“芯片之母”的国产逆袭战,精彩才刚刚开始。我们,都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本文由MOE大模型辅助完成。图片创意ChatGPT、豆包、Comfyui。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25 ZGCICPA .
* 既往观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