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良晚年漂泊异乡的孤寂岁月里,他常会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冯庸若在,东北何至于此?”冯庸作为张学良的发小,在东北的近代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张作霖结拜兄弟冯德麟的儿子,冯庸为人和其父亲大相径庭,举止潇洒颇有公子风范。
![]()
少帅发小
冯庸和张学良的交情,那是从父辈就传下来的,二人作为奉系军阀的第二代,当时也成为整个东三省最为亮眼的双子星。
张学良和冯庸两人都生于1895年,父亲张作霖和冯德麟是结拜兄弟,他们从小在沈阳大帅府长大,形影不离。
![]()
张学良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和冯庸就像亲兄弟,冬天一起溜冰,夏天骑马打猎。”有一回,少年张学良从马上摔下,冯庸二话不说背他回家,张作霖见了笑骂:“你们俩小子,比亲生的还黏糊!”冯庸却认真回应:“大帅,汉卿是我兄弟,这辈子我都护着他。”
![]()
张学良后来亲自回忆道,冯庸常帮他补习日文,两人在留学日本时同住一室,彻夜谈国事。
相比较于张学良,冯庸更早就有了深刻的家国观念,他曾对张说道:“东北是我们的根,汉卿,你得扛起来。”而这份兄弟情谊,已经超越了军阀世家的权谋,成为东北乱世中的温暖底色。
![]()
公子世无双
长大以后的冯庸将这份热忱融入东北的部队中,而且贡献卓著。
1920年前后,正是东北军发展最为坎坷的时候,冯庸虽然从讲武堂中学习但是他出生于军阀世家,早已经厌倦了战场上的尔虞我诈。但是冯庸深刻认识到,时代已经进步,战场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带头冲锋争勇斗狠的时候了,科学技术成为了战争的主要导向。
![]()
于是冯庸转身走向教育文化领域,留下更深远宝贵的遗产。冯庸认为“救国先救学”,1931年变卖家族田产,创办了冯庸大学。
这所位于沈阳的学府,免费招收贫寒子弟,课程涵盖工程、文学和军事。冯庸常对学生说:“东北人要有骨气,学问就是武器!”
![]()
学校建立后,冯庸亲自授课,他引用西方思想,推动白话文运动。史料《东北教育志》记载,大学鼎盛时学生超千人,培养了如作家萧军等人才。
不仅如此,冯庸资助报刊如《东北文化月刊》,发表反日文章。张学良在回忆中叹息:“冯庸办教育,比打仗还拼命,我不如他!”
![]()
1933年冯庸费尽心血的大学被日军强占,冯庸虽然流亡关内,但仍奔走呼吁教育救国。他的贡献,虽因战乱而被摧毁湮没,却为东北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
![]()
张学良晚年久居台湾,虽然后来冯庸也在台湾,但是兄弟二人终究无法再相见。作为张学良的发小兄弟,冯庸没有亲自在东北军中冲锋陷阵,但是他却用另外一种方式让这份东北双子星的情谊得到了延续。正所谓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此无双为国士无双。
![]()
冯庸不是争议人物,而是乱世中坚守本分的英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用自己行动为东三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教育火种,功德无量。后来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感叹道:“东北当初要是冯庸干,肯定比我干的好!”这话语之外,何尝又不是少帅的懊悔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