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程碑式合并!
2025年6月10日,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公布换股吸收合并预案。
![]()
境内资本市场首例“子并母”并购诞生!芯片新贵海光信息,以0.5525:1的换股比例吸收合并“母体”股东中科曙光。
截至6月18日,海光信息市值为3121亿,中科曙光市值为984亿。
国产CPU龙头与服务器霸主合并,合计市值4000多亿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新巨头正在崛起!
Part01
芯片与服务器的分野
哗然之际,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2024年,中科曙光每股净资产为13.94元,而同期海光信息每股净资产为8.71元。
明显中科曙光的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如今却只能以0.5525:1的比例置换,这样的折价换股,是“吃亏”吗?
实则不然,静态资产并不能反映企业内在价值,海光信息的发展势头是强于中科曙光的。
首先,海光信息营收增速更快。
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海光信息营收分别为91.62亿、24亿元,同比增长了52.4%、50.75%。
同时期,中科曙光营收分别为131.48亿、25.86亿元,同比增长了-8.4%、4.32%。
![]()
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海光信息也许很快就能后来者居上,营收超过中科曙光。
其次,海光信息盈利性更强。
海光信息主要业务是芯片设计,作为国产x86架构CPU和DCU的领军者,其产品覆盖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算力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海光信息毛利率高达61.19%。
而中科曙光属于竞争激烈的硬件制造环节,在存储、数据中心以及计算领域深耕多年,其服务器产品在政务云等关键行业占据重要份额。但2025年第一季度,中科曙光毛利率只有26.07%。
![]()
最后,海光信息的市场需求更大。
目前,市场算力饥渴但基建是较为饱和的。
海光信息乘风而起,一方面受益于AI算力芯片爆发,例如我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在2024年同比增速高达93.84%;另一方面受益于芯片国产化趋势,我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的目标。
![]()
而中科曙光的云市场领域却受信创服务器招标延迟,基建饱和等因素增速大幅放缓,2024年同比增速为14.43%。
![]()
当海光信息的芯片正在AI浪潮中扬帆时,中科曙光的服务器却困在基建红海里跋涉。
账面上的净资产差距,终究敌不过增长曲线的斜率。
Part02
强强联手的缘由
“独行快,众行远。”
了解完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差异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场并购背后的深层动因。
首先,两者原本就有深厚的交易纽带。
中科曙光不仅是海光信息的创始者,更是其第一大股东。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中科曙光共持有海光信息27.96%的股份,对海光信息经营决策有一定的话语权。
![]()
反映到经营业绩方面,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出现了一些协同效应。
2024年,海光信息向中科曙光(关联方)销售36.8亿元商品,占其总营收的40.26%。
与其“松散合作”,不如“深度捆绑”,合并后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
其次,这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此次重组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海光信息专注CPU/DCU芯片设计环节,中科曙光则在整机制造环节提供服务器、智能计算中心等,云平台用户超200万,覆盖90%省级政务云渠道。
过去受限于独立运营架构,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技术协同更多停留在采购合作层面。而合并后,海光信息的CPU/DCU芯片可直接深度适配中科曙光的服务器系统,减少适配成本,提升产品迭代速度。
既然合并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合并后又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Part03
市场格局的重塑
近年来,有很多成功的重大重组案例。
比如中国南北车合并、美的集团合并子公司小天鹅以及闻泰收购安世,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后的新实体也可能重塑国产算力的市场格局。因为这绝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一场针对我国计算产业痛点的精准爆破。
在政务云市场方面,凭借中科曙光多年来积累政务云渠道优势,新实体也许可在信息化领域快速扩张。
金融能源领域,从密码芯片到安全存储的全自主链路,堵住“后门”风险。
短期看,借助渠道整合,预计可降低中科曙光的销售费用率。
2020-2024年,中科曙光销售费用率逐年攀高,从4.02%升至了5.88%;而海光信息销售费用率则整体呈下降趋势,2024年低至1.92%。
![]()
销售费用率降低,有利于净利率实现增长。
长期看,这一布局对标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的“芯片+系统”垂直整合模式,有望打破国产高端计算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另外,还有望在AI算力领域挑战英伟达、AMD的垄断地位,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Part04
结语
“合则强,孤则弱。”
《管子》的千年智慧,在这场开创性的重组中再次得到验证。
用芯片设计的锐度刺穿技术封锁,用系统集成的厚度筑牢应用地基。海光与曙光的这次合并,是一次对我国算力产业“卡脖子”难题的精准拆解。
这场重组没有退路,因为对手不会等待;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科技产业终于学会了用“集团军”的方式冲锋。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