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彭远文
这是我早就想写的一个题,自从开始关注农民养老金,经常给我这个感觉。
我发现,建议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的,很多是经济学家,比如人大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上海交大经济系教授钱军辉,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等,以及国务院系统的学者型官员,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这只是非常不完全的统计,我估计连一半都不到,且仅限这几个月。
最新的一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经济学家李剑阁,他在6月12日的2025财新夏季峰会上,建议优先提高农村养老金,他说:“如果农民每个月能收到600元退休金,提高部分完全可以成为当期的社会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会非常明显。”
然后我发现,三农专家对此只字不提,不仅不提,你查他们过去的发言,一提农民养老金,马上就说“警惕福利陷阱”。而且,针对这一轮大家的建议,还有直接扣帽子的,说“这样的声音不仅会成为政策制定的噪音,更是煽动大众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因素”,看得你瞠目结舌。
所以这个事情就很奇怪:不是专门研究三农的,建议提高农民养老金;专门研究三农的,反而不赞成。按理说,后者应该更了解农村,更应该站在农民一边说话,怎么会倒过来呢?
我思考了一下,略有所得。简单的说,经济学家把农民当普通人,三农专家把农民当特殊群体。
在经济学家眼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经济学的基础就是“理性人假设”,每个人都有权衡利弊得失的能力,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管他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不管他是劳动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影响这一点。农民养老金太低,在经济学家眼里,不仅是个公平正义的问题,也是一个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上述经济学家都会提到内需不足的问题,原因很简单: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没钱嘛。
这方面王小鲁说得最直接: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穷人的收入,尤其是要有相对平等的福利待遇,其中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是最好的抓手,比什么“以旧换新”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这方面陆挺说得最清楚。
目前,农民养老金平均每月只有200多元,而领取农民养老金的人大多是中低收入人群。给他们增加绝对数量的钱,比如一个月100元、200元,对他们来讲收入增幅是很高的,对他们的消费倾向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相比于把100元发放给月入10000元的群体,将100元发放给月入200多元的群体,刺激消费的效果肯定很不一样。 并且,领取农民养老金的群体大多数是广大农民工的父母亲,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可以适当减轻农民工的养老负担。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未来也会在退休后领取农民养老金。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能提升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刺激他们当下的消费。
田进,公众号:经济观察报陆挺:当下没有什么政策比改革社保体系更能提振消费
但三农专家的基础假设就跟经济学家不一样,在他们看来,农民是特殊群体。
比如大家都喜欢花钱,但他们认为农村老人就不爱花钱,摘录如下:
笔者深深感受到,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这一辈老人们来说,他们从未接受过城市消费主义的“洗礼”,对物质消费的欲望极低,对物品的珍惜爱护和最大化利用远非落后和小气,而是饱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无穷的生活智慧。因此,除了购买肉蛋等食品和药品等,老人们日常几乎没有其他货币支出。
陈璐,公众号:新乡土陈璐 | 提高养老金就能解决农民养老吗?
比如世人都好逸恶劳,但他们就认为农民工就爱劳动。
一个身体健康的农民工,不劳动,整天闲逛,不仅自己难受,村里其他人也会认为他是一个懒汉。尤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面,无事可做,对超龄农民工是精神上的折磨。没有人会服老,何况60岁确实不算老。能挣钱就可以证明自己仍然有价值。不能劳动就相当于“等死”,生命意义就下降了。
贺雪峰,公众号:新乡土贺雪峰 | 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如果你说农民“不爱消费”是因为“没钱消费”,农民工“爱劳动”是因为“养老金太低”,他们又会跟你说你不了解农民,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农业生产很轻松,农村环境贴近自然,有大块自由时间,有熟人社会,父母已去世,子女已成家,没有家庭负担,身体又很健康,仅仅靠农业来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因此进入到“人生第二春”。他们终于有时间来体会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中国的独特制度优势是,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提供了在城乡之间自由返乡的弹性空间,从而使中国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发展生产、创新科技。某种意义上,正是借助农村和农业的保障与保底,中国不仅有了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而且有了一个防止福利陷阱的蓄水池。
贺雪峰,公众号:新乡土贺雪峰 | 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不仅基础偏好农民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农民还缺乏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比如你说要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他们马上就会说农民把土地卖了吃喝赌博失去基本生活保障怎么办。他们完全不会想:为什么不限制城里人自由买卖房产?城里人没有土地是怎么养老的?同样一套机制为什么只适用城里人不适用农民?
当然,农民也不追求利益最大化。比如他们经常说的农村作为“缓冲器”和“蓄水池”,说白了就是低质量生存嘛,你的失业不算失业,你的养老不用国家负担。他们还经常谈“粮食安全”,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但完全不考虑种地不赚钱,只要把农民放在土地上就好了。在他们眼里,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一个基本诉求,对于农民而言是不重要的,农民不在乎。
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三农专家和经济学家在农民问题上的基本假设是完全对立的,由此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至于孰是孰非就交给大家判断好了,我相信普通人都有这个能力。
如果非要说,这里我想说一句:如果有人不跟你谈普世普适,而是不停给你强调特殊性,你就要小心了,很多时候“特殊论”不过是为了特殊群体的特殊权利,是他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不让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上面谈思想脉络,下面我要诛心之论了:何以如此,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对经济学家来说,当然希望市场的盘子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农民无论是作为劳动力还是作为消费者,都能够自由流动(不要把他们困在土地上)和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提振内需促进发展)。市场越活跃,经济越发展,作为经济学家就越有价值,所以即便从自私的角度,经济学家也希望农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
而对于三农专家来说,则必须强调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因为这是他们的基本盘——如果三农没有特殊性,还要三农专家干嘛?为了体现存在感,必须摆出一副他们不仅比城里人更懂农民,也比农民更懂农民。如果任由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发展,他们的基本盘不是越来越小了吗?要知道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比只有1%~5%,美国澳洲这种农业大国都在2%左右,中国目前超过20%。所以他们为什么反对市场,反对资本,反对全球化?如果要诛心,不外乎为了自己的饭碗罢了。
我只是不太明白,这年头干什么不能混口饭吃,实在不行去送外卖开网约车也行啊,干嘛要去欺负中国最受歧视的群体,要去愚弄二元体制下不明真相的大众,造成的损害如此之大而收益如此之小,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干性价比这么差的事情?
我又思考了一下,也许是因为“有用”和“无用”的区别。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虽然现在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但经济还是不容忽视的,你看一旦经济不行,即便自打耳光,也还是要调整的。所以经济学家还可以从内需出发提建议,因为这是中国经济最畸形的部分,是个巨大的BUG。而三农专家是“没用”的,对经济没用,对农民没用,对国家也没用,所以最后就为现行制度背书呗,于是坑死了中国农民的城乡二元体制,在他们的笔下就变成了“保护型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的独特制度优势”。话说到这里,奉劝年轻人千万不要学他们去粪坑里捞蛆吃,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不要因为良好的出发点被他们带坑里了,让这些三农专家成为“最后一代”吧。
这大概是我关于农民养老金写的第十七八篇文章了吧,这篇看起来离主题有点远,但我觉得有必要写。因为如果你去搜索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你会发现这些三农专家制造的垃圾内容严重污染了信息源,在一个城乡隔膜如此严重,几亿人不懂几亿人的社会,太有必要正本清源了。
最后想说,要坚决地反对“特殊论”,坚持“普适论”。别把农民当特殊人种了,农民跟你一样,都贪图享受,都好逸恶劳,你不愿意种地他也不愿意种地,你不想在农村生活他也不愿意在农村生活;不要把农村描绘成乡村牧歌,不要说农民多么清心寡欲,这是最无耻的PUA;同样,你能做到的农民也都能做到,农民有理性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不比你聪明也不比你笨……农民不需要特殊待遇,给农民普通人的待遇就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