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欣辰~
幸福到底有没有方法?
季羡林先生说:“真正的幸福始于内心的安定。”
维克多·弗兰克尔说:“幸福无法被追求,它只能随之而来。”
毕淑敏说:“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明白。”
维特根斯坦说:“凡可说的皆可说清,对不可说的保持沉默。”
幸福好像确实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
虽然说不清,但是却可以通过生活去践行、去体验。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那就是让安心、顺心、舒心成为生命的底色。
1、《心安即是归处》
记得有一次创业失败,深夜翻开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心安即是归处》,读到“不完美才是人生”的这个章节,深有感触。
突然明白挫折不是终点,而是让心成长的机会。
就像季先生所说:“人活一世,求的不是事事顺遂,而是无论走多远,心里都有一片能安放自己的地方。”
如今再遇到困境,我总会想起书中的这句话。
季先生这本书并没有教我们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却让人很安心,并让我对心安有了更深的理解。
原来“心安”不是逃避世界的喧嚣,而是在接纳所有的不完美后,依然能够对自己说“没关系”。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心安即是归处。
心有所归,再大的世界也成了可以放心散步的庭院。
只要心有了归处,便有了可以前进的力量。
2、《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你的生活是否连呼吸都带着匆忙?
前段时间因为追求工作“效率”,却总是越忙越慌。
直到看到这本书《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里的一句话:“静下来,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然后试着每天清晨留出10分钟,什么都不想,只是看着窗外的树摇晃。
奇妙的是,当刻意慢下来之后,很多困扰反而有了答案。
就像书中写的这个例子:一个人总是在焦虑中奔波的人,直到学会在湖边静坐,才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做更多”,而是“想清楚”。
现在的我,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感到焦虑时,我就会翻开这本书读几页。
这看似在浪费的安静时光,反而让生活更“顺心”。
因为真正的顺心,不是事事都顺着心愿发展,而是心在静下来之后,有了应对一切的从容与耐心。
正如作者曹君丽所说:“不是世界太喧嚣,而是你的心不静。”
静不是空白,而是让混乱的思绪归位,让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3、《幸福的方法》
然而,安心与顺心,终究是为了带来心灵深处那份最珍贵的礼物:真正的舒心。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把心安放在适当的位置。”
提到幸福,很多人会想到财富、成功或是完美的关系。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却打破了这种误解:“幸福不是终点,而是行走时脚下的光。”
这正是幸福的本质:幸福并非终点,而是持续的过程。
《幸福的方法》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关于幸福的心理学书籍。
融合了东西方智慧,可以说是一本跨文化的幸福启示录。
这本书被誉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作者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其理念更是被《人民日报》《CNN》等媒体广泛传播。
书中提出著名的“汉堡模型”,将我们对幸福的态度分成四种类型:
● 忙碌奔波型:牺牲当下快乐,只追求未来目标,比如“先苦后甜”。
● 享乐主义型:沉溺即时快感,忽视长期意义,比如“及时行乐”。
● 虚无主义型:对未来失去希望,陷入消极状态,比如“躺平摆烂”。
● 感悟幸福型:平衡当下快乐与未来意义,在过程中体验幸福。
这让我彻底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牺牲“现在”换取未来的“成功”,也不是沉溺享乐放弃“成长”,而是在当下的行动中找到“意义与快乐”。
通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同时享受过程中的点滴美好,这便是幸福。
作者还强调,幸福不是靠想象,而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每一个被用心对待的当下里。
书中有一个实验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恩的小事,比如:
今天地铁上有人给老人让座、顾客给快递员送了一瓶水、路人在垃圾堆里把破碎的玻璃瓶包裹起来、孩子睡前亲了亲我的脸颊......
原来,这些琐屑的瞬间,正是被忽略的幸福。
这让我真正懂得了“舒心”的真谛:是对生活充满热爱,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是让每一个当下都值得回味。
这3本书告诉了我:真正的幸福,不是快速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安心、顺心与舒心中,学会热爱这平凡而珍贵的每一刻生活。
如果幸福有方法,这便是最温柔的答案。
幸福,是把心安放在适当的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