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温州晚报
◎原作者丨许雅晶
6月的瓯江,滚滚江水,涌动着建设热潮。
日前,在新建温州大桥北航道桥施工平台上,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桩孔,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关键节点——北桥主墩桩基施工宣告完成。
温州大桥经过改扩建,迎来一座“姊妹桥”。未来,新桥将与老桥并肩而立,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提升至总体双向8车道,其中,老桥南下通福建,新桥北上接杭州。
老团队扩建新“温州大桥”
6月11日,记者来到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温州北白象至南白象段项目土建1标新建温州大桥北航道桥(简称:温州大桥北桥)施工现场,新建“姊妹桥”已初现雏形。
站在施工栈桥上远眺,瓯江之上,新老桥墩在水面投下交错倒影,仿佛历史与未来的交汇。老桥如银色长虹横跨江面,桥上车流如织,“温州大桥”四字镌刻着岁月沧桑。与老桥数米之隔,新桥施工栈桥上桩基林立,机械轰鸣,在工人们紧张作业下,老桥“臂弯”里延伸出的一条新动脉。
“20多年前,我们在这里建成了当时国内最长的公路大桥;今天,我们再次挑战极限,在老桥旁‘复制’一座技术更先进、承载力更强的‘姊妹桥’。”项目建设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1994年温州大桥开工,1998年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也成为当时国内最长的公路大桥。时隔20多年,我市启动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建温州大桥“姊妹桥”是其中关键控制性工程。
项目业主单位温州市交发集团交发大桥公司全程参与项目前期论证、方案设计及施工监管,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全方位保障。当年温州大桥老桥建设者之一的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再度“披挂上阵”,最大程度延续了原桥的建设风格与工艺传承。
外形上复刻了温州大桥老桥的“经典造型”。市交发集团交发大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航道的划分,温州大桥分为南北两段,新建温州大桥的北航道桥继承了原桥的设计风格,采用了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结构,主跨布置与老桥相同,为135米+270米+135米,跨径与老桥完全一致。
新桥与老桥平行布设,两者最小间距仅为5.75米。建成后,新老桥梁将共同构成瓯江之上“双桥并立”景象,通行能力也将由原来的单向4车道提升至总体双向8车道,其中,老桥南下通福建,新桥北上接杭州。
48根“定海神针”直插百米江底
项目自2024年7月份开工以来,马不停蹄地投入建设。
来到新桥的主墩区域,记者看到48根直径2.8米、深达百米的超长桩基如巨柱般刺入江底。这些被称作“定海神针”的桩基,是桥梁稳立潮头的根本保障。
两座主墩分别为5号墩和6号墩,每个墩位下埋藏着24根大直径超长桩。这些桩基采用变截面设计,从上部直径2.8米(护筒段)逐渐过渡至底部2.5米,单根最长达119.5米,最大钻孔深度更是达到惊人的130.5米,堪称“超长深水桩”。
从业十余年,项目部总工何志兵形容这是他打过最深的桩基,深入水底100多米,相当于39层楼高。“瓯江江底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表层53米是淤泥层,往下是数十米的卵石层,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面对重重困难,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提前谋划、精细部署,依托三项“硬核法宝”——国内领先的ZJD4500大型回旋钻机、精准高效的PHP泥浆护壁工艺,以及基于BIM技术构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实现对钻压、转速的动态调控,成功破解了复杂地层交替带来的施工瓶颈。
在一米的间隙中“穿针引线”
江底,地质复杂;江上,与老桥仅有5.75米的间距,也是不小的难题。
一边是老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这种近乎‘贴脸’施工,在国内同类项目中极为罕见。”何志兵介绍,按照规划,新桥建成后与老桥的最近间隔为5.75米,而施工现场距离老桥结构物的最小空间甚至仅有一米多宽。
为保障施工,项目团队引入了一套全省先进的防侵入预警系统,构建起一道看不见的“隐形盾牌”。该系统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在施工区域与老桥之间布设高精度电子围栏,实时监测吊车、吊具及其他设备是否接近设定的安全边界。
一旦吊装设备或吊物出现越界趋势,系统将在驾驶室内即时显示距离数值,并通过声光报警提醒操作人员,有效防止施工设备侵入老桥运行空间,避免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
给老桥做“外科手术”
在推进新桥建设的同时,项目团队还肩负着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对服役20多年的老桥进行科学拆除与系统性改造升级。
何志兵介绍,工程将分为多个阶段实施。其中,在第二阶段进入全断流封闭施工期后,建设者们将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对约1.2公里长的老桥进行有序拆除。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将对剩余部分的老桥开展全面“体检”,系统评估桥梁结构的健康状况,并据此制定针对性加固方案,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提升整体安全性。
此次工程还将完成全国首例高速公路全桥斜拉索更换。由于长期受到风雨侵蚀和车辆荷载影响,老桥的部分斜拉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与疲劳损伤,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这是全国首次在高速公路桥梁上实施整桥换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何志兵说,将在确保结构安全及稳定性基础上,提前对老桥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及仿真模拟分析,科学制定安全高效的换索方案,并在换索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跨越20多年两代建桥者的“衔接”
工程建设不断攻坚克难的背后,是两代建设者与温州大桥的深情羁绊。
1994年,温州大桥开工。李邦生,这位参与老桥建设的元老级技术员,亲历了桥梁建设的艰辛:300多名建设者昼夜轮班奋战在工地一线。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靠铁锹一铲一铲地浇筑混凝土;面对瓯江汹涌的水流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们用八艘定位船反复测量、调整,最终将两个当时全国最大的钢围堰稳稳固定在江心。
二十多年后,时光流转,使命接续。不同的是,这一次,站在施工现场的,是他的徒弟陈冲,他将带领团队用数字化技术攻克深水施工难题。
“岸与岸的衔接彩虹横跨天堑,代与代的传承华夏工匠再谱新篇……”项目部管理人员用一首“温州大桥之歌”——《衔接》,道出了两代建桥人的心声。
他说,“温州大桥是我们独立承建的第一座斜拉桥全桥,这座桥的建成通车对于我们来说,是零的突破,代表我们具备了独立承建特大型桥梁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
从“零突破”到“新标杆”,在这片热土之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衔接”仍在继续。在项目建设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建设者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浙南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桥梁传奇。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WZSK1112
爆料加微 : wzs112 务合作: mocheng0577
更多新鲜资讯,关注鲜快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