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发基金的股权激励机制却引发了关于 “利益绑定” 的深层争议。2020 年 12 月落地的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五家持股平台(嘉裕元、嘉裕祥等)合计持有公司 10% 股权,覆盖超百名核心人员,包括总经理王凡、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傅友兴等高管与投研骨干。
根据广发证券年报披露的分红数据测算,2020-2024 年期间,员工持股平台累计获得分红 6.47 亿元。其中,2024 年员工持股平台分得 0.85 亿元,占当年公司总分红的 17%。总经理王凡通过间接持有 0.2379% 的广发基金股权,五年累计获得分红 1539 万元。
然而,高额的员工股权激励,并没有换来优异的业绩。根据新浪财经报道,2022至2024年广发基金旗下全部公募基金产品,累计给基民亏损了569亿元。
过去三年,广发基金90只基金跑输基准超过10%,其中,11只产品跑输基准超过40%,27只产品跑输基准超过30%。(详见报道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aigcy/2025-05-27/doc-inexyvzy0183752.shtml)
![]()
广发基金股权激励下的管理层 “盛宴”:五年分红超 6 亿,总经理个人王凡进账 1539 万
在公募基金行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发基金的股权激励机制却引发了关于 “利益绑定” 的深层争议。
2020年12月,广发基金员工持股获批,员工持股平台公司为嘉裕元、嘉裕祥、嘉裕禾、嘉裕泓、嘉裕富(珠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五家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为3.87%、2.23%、1.55%、1.19%、1.16%,合计达到10%。
覆盖超百名核心人员,包括总经理王凡、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傅友兴等高管与投研骨干。
![]()
广发证券历年年报的子公司分红中披露其持有54.53%的广发基金的分红,2024年广发证券从广发基金获得分红为4.6亿元。
按比例对应,广发基金员工持股5家公司去年获得分红约0.85亿元。
根据测算,2020年2024年,过去五年,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公司已经获得5年的分红,累计获得分红6.47亿元。
![]()
其中,2024 年员工持股平台分得 0.85 亿元,占当年公司总分红的 17%。
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发基金总经理王凡持有嘉裕禾(珠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5.3494%股权,嘉裕禾持有1.55%的广发基金股权。也就是说,王凡间接持有0.2379%的广发基金股权。
根据测算,王凡从2020年至2024年,五年期间累计获得公司分红1539万元,凸显核心管理层在股权激励中的高收益占比。
![]()
基民亏损与管理层收益的 “撕裂”:三年亏 569 亿,90 只基金跑输基准超 10%
然而,高额股权激励并未带来预期的业绩绑定效果。2022-2024 年,广发基金旗下全部公募基金产品累计为基民亏损 569 亿元,超 90 只基金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超 10%,其中 11 只产品跑输幅度超 40%,27 只超 30%。
![]()
从具体产品看,郑潜然管理的 “广发兴诚 A” 跑输基准 50.5%,三年回报 - 58.43%;刘格菘参与管理的 “广发创新升级” 跑输基准 47.43%,回报 - 49%;苏文杰管理的 “广发聚丰 A” 跑输基准 44.59%,回报 - 57.64%。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不仅未能实现业绩基准跟踪,更出现了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撤,暴露了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的双重短板。
“降薪令” 与股权激励分红的对冲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近期提出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长期跑输业绩基准的基金经理降薪”,旨在强化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
但对于实施员工持股的基金公司而言,这一政策的实际约束力被股权激励分红削弱 —— 即使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面临薪资调整,仍可通过股东身份获得高额分红。
以广发基金为例,员工持股平台的分红收益与基金业绩缺乏直接关联。2022-2024 年期间,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累计分红 3.25 亿元(2022-2024 年数据:1.13 亿 + 1.27 亿 + 0.85 亿),而同期基民亏损达 569 亿元。
这种 “旱涝保收” 的激励模式,引发市场对 “激励机制是否背离投资者利益” 的质疑:当管理层通过股权分红实现收益固化,其主动提升业绩的动力是否会被削弱?
股权激励的初衷与异化风险
广发基金的案例折公募基金行业股权激励的深层矛盾。股权激励的初衷是通过 “利益共享” 留住核心人才,但当分红收益远超薪资收入,且与基金业绩脱钩时,激励机制可能异化为管理层的 “收益保险箱”,而非风险共担的纽带。
数据显示,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的分红主要来源于公司整体利润,而非单只基金的业绩表现。
这意味着,即使部分基金严重亏损,只要公司整体盈利,持股员工仍可享受分红。
这种 “大锅饭” 式的激励结构,与 “基金经理对单只产品业绩负责” 的行业要求存在本质冲突。
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拷问:如何重构激励约束平衡?
面对此类现象,监管层与投资者不免追问:
激励机制是否需要 “穿透式考核”?
能否将持股平台的分红与基金长期业绩挂钩,而非简单与公司利润绑定?信息披露是否足够透明?
基金公司是否应披露持股员工所管理基金的业绩与分红关联数据,接受投资者监督?行业伦理如何重建?
当 “同甘共苦” 沦为口号,基民亏损与管理层高收益的反差,是否会透支行业公信力?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广发基金的争议为行业敲响警钟:股权激励不应成为管理层的 “收益护城河”,而应成为连接投资者利益的 “责任链”。
唯有将激励机制与长期业绩、风险共担深度绑定,才能避免 “重激励、轻约束” 的制度失衡,真正实现基金行业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的核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