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区广为传颂的革命母亲李梨英,家境十分贫困,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五位亲人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给李她造成巨大的痛苦,
但是,鲜血和痛苦并没有吓倒英雄母亲,也没使她消沉、屈服,她反而更加看清了敌人的凶残本质,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
1932年正月,一股白军在潮安县西坑乡设立指挥部,天天从那里出发到邻村抓人抢物。敌人怕走漏消息,规定西坑乡谁也不准外出。
当时党和红军急需查清敌情,以便给予打击。李梨英的娘家就在西坑,组织上就把接关系、查敌情的任务交给她。
李梨英以回西坑大宫庙给祖宗进香火为名,前去搜集情报。当天晚上,她把家里仅有的一只鸡杀掉蒸熟,
第二天一早,就挎着拜神用的篮篓,把熟鸡和香烛纸钱放在里面,戴上竹笠,急忙上路,
走了20余里路,到达西坑村时,只见村前临时搭了一座栅门,栅旁东倒西歪地站着两个敌哨兵。
李梨英走到栅旁时,就装成十分伤心的样子,向敌哨兵诉说自己是西坑的大姑,要进村烧香许愿。敌哨兵听了,既厌烦又同情,就放她进了栅门。
经过多方周折,她终于找到了组织上介绍的接头户,弄清了敌人的兵力和活动规律,并将写好的情报藏在自己的发髻里。
离开西坑时,天已黑了,刚换岗的敌哨兵盘问了又盘问,搜查了又搜查,最后将祭祖宗的鸡抢了过去,才叫李梨英"快滚"。
当天深夜她把情报送上山,交给组织。两天后,西坑伏击战打响了。
这一仗,我军只付出几个人负伤和几十颗土地雷的代价,就取得了摧毁敌西坑指挥部,缴获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50多支步枪的战果,
1935年下半年,李梨英随红三大队一道来到乌山,组织上分配她在伤兵站工作。伤兵站设在乌山深处的石洞里,
她带领儿民女同志和年幼的四子松森,斩树枝、砍芒草,编树藤,在石洞里搭了床铺,做好接待伤病员的各项工作。
当时,粮食紧张、药品奇缺,条件艰苦。她带领大家到深山丛林中去采集草药,为伤病员医病治伤:挖竹笋…摘野果给战士们充饥。
1937年春,敌人猖狂地进攻乌山根据地,伤兵站周围,几乎天天都有战斗。老天又偏偏作对,一连下了七八天雨。
一天深夜,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李梨英忽然听见大雨里夹着几声枪响,紧接着放哨的同志报告:"白军摸上来了!"
李梨英立即决定转移,她带领伤病员,紧张而又从容地往后山上转移,同敌人周旋了四天。转移时来不及携带粮食,李梨英和伤病员只是烧点开水充饥和御寒。
后来,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外出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了群众,伤病员才开始有粮食吃,
一个月后,红军游击队回来了,李梨英带着伤病员和山土的群众回到村里,与自己的队伍欢聚一堂。
李梨英无论走到哪里组织上分配她做什么工作,她总是圆满地完成任务。平时,李梨英对待伤病员就像亲骨肉一样爱护,细心地照顾,
有一次,一个年轻小伙子,被子弹打穿了面颊,伤势十分严重,送到伤兵站,不省人事。
李梨英日夜守护在他的身旁,一连坚持了四天四夜,疲倦得很,她想站起来伸直腰,振作精神,可是嗡的一声,撞到石洞的顶壁。
一时天昏地转,昏了过去。那小战士在朦胧中听到李梨英跌倒的声音,挣扎着想爬起来扶她,可是无法爬起来。
当李梨英逐渐苏醒过来的时候,仿佛听到什么东西在响,定神一看,见那战士正在吃力地移动身子。
她立即爬起来按住小战士的身体,命令他不能动。李梨英激动抚摸着小战士的头发,小战士口里咕噜咕噜地想说什么,手老是指着她的前额,
她觉得额角上冰凉一片,用手一摸,血淋淋的,原来自己撞破了头皮。梨英就是这样慈母般地爱护每一个伤病员,每一个伤病员都把她当作自己的"阿姆"。
特别是“漳浦事件”红军被国民党军缴械的消息传到乌山伤兵站,李梨英气得周身发抖。可她坚强地站立着,擦干眼泪,沉痛地对大家说,
"天叉黑下来了,但这并不可怕,白天总会到来的,黑夜不会很长了。国民党反动派缴我们的枪,杀我们的人,却不能毁我们的心。"
伤兵站与上级的联系中断了,伤兵的给养断绝了,20多个伤病员的吃饭和医药都没有了。
有的人提出散伙回家,梨英凝视着远近那巍然屹立的山峦,冷静地思索着一切,"散伙"!不是共产党要说的话,革命是从无到有,从失败到胜利的,
我们伤兵站还有20多个战士,有着闽粤边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党把伤病员交给我,一个都不让散,我要把他们带好,如数交给党。
想到这里,她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对战士们说:"散伙是万万不能的,没有党的命令,我梨英半步也不离开乌山,我今年50多岁了,我还要坚持到革命胜利。"
她认真向伤病员做 好 细致的思想工作,把伤兵站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
战士没有饭吃,她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多元拿出来买番薯给战士们充饥,又组织轻伤员到山沟里去采野菜。
后来形势较为平静,她又组织轻伤员向群众募捐筹款,解决了20多人的吃穿问题,闯过了一个个难关。
一天,一个外出的战士听到有一批红军指战员潜出漳浦县城,重建革命武装,打了许多胜仗,立即把这出人意料的好消息告诉李梨英,
这下可把李梨英乐坏了,她笑得合不上口,"好!好!这就有希望了。"
为把这消息及早传给乌山群众,她独自跑到兵站附近,逢人就说:"红军还在,不久就要来乌山了。"大家听后,也把消息传开了。
此后,乌山群众暗地里送钱、送物支持伤兵站。不久,我们来到乌山,走在最前面的是梨英的四子松森,他一见妈妈,便投到母亲的怀里。
离乱中的母子久别重逢格外亲切,李梨英紧紧地拉住松森的手,抚摸着松森的头发,久久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红军到乌山后,李梨英让恢复健康的红军战士重返前线,打击敌人,红军开赴抗日前线之后,梨英母子留在闽南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