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F20250318
家庭亲子专刊
2025父亲节特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1026 篇文章
新手爸爸蔡先生自诉:
自从宝宝诞生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到点就醒,白天只要听到宝宝哭,心里难受得像要爆炸,恨不得跟着孩子一起哭。
当他去咨询专业人士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你可能得了产后抑郁。”
关于产后心理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都聚焦在新手妈妈,但是产后抑郁并非女性专利。
美国《儿科》杂志发表的一项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妈妈患产后抑郁症的比例为14%,而爸爸在孩子出生后患上“产后抑郁症”的比例只比妈妈低4%,也就是10个爸爸当中就可能有1个爸爸遭遇“产后抑郁”。
而澳大利亚则将新手父亲专门纳入新生儿父母精神支持的补贴范围,鼓励他们去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
相比之下,国内对新手父亲的焦虑和精神状态关注度相对较低,还停留在很多人是轻轻松松做了父亲的阶段,忽略了父亲身份角色对男性的心理影响。
因此,今年的父亲节,一杯咖啡想特别关注这个被忽略的问题,也呼吁全社会予以重视。
父亲焦虑是一种常见经历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儿子已经16个月大。
作为亲历者,我深切体会过那些如影随形的焦虑、挥之不去的恐惧和如鲠在喉的不安,这几乎是所有新手父亲的必经之路。
应对“父亲焦虑”的第一步,在于认清这些情绪“本应被视作育儿的自然组成部分”。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理解:
当这些情绪出现时,这些反应恰恰证明我们经历的普通父亲都会经历,与能力缺失、效率低下甚至性格缺陷毫无关联。
鲍德温(Baldwin)等学者2018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
“男性在伴侣怀孕期间焦虑症患病率为4.1%-16%,产后阶段则为2.4%-18%”,这个比例远高于社会普遍认知。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提出:
焦虑问题在父亲中更为普遍(父亲70%,妈妈55%);男孩家长更为焦虑(男孩家长64%,女孩家长55%)。
综合来看,男孩父亲最焦虑(76%),对孩子的行为干涉最普遍(65%)。
因此,我们首先要将新手父亲的焦虑经历“去污名化”,让父亲们的焦虑获得应有的正视。
新手父亲的三大核心焦虑
如果说母亲承担了生育的重任,忍受了生育前后及过程中的身体创伤,还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比如要坚持母乳喂养,即便极度疲惫、心力交瘁,也要时刻陪伴孩子、保持耐心,那么新手父亲们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根据研究,新手父亲的三大核心焦虑包括:
父亲新身份的形成;
父亲新身份带来的竞争挑战,以及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和恐惧;
与父亲身份相关的负面情绪和恐惧。
深入分析这三点,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之处:
父亲们对成为父亲的真正意义感到迷茫。
而现实是,育儿并无规则手册或范式可遵循。
不管什么性别,在面对未知时,都容易心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许多新手父亲在进入这片全然陌生的领域时,对自己缺乏信心,急于“把事情做对”,内心挣扎时又极度苛求自责,这都并不奇怪。
我也确实经历过,现在仍在经历这些情绪:
当我儿子难以安抚,而妻子却能轻易让他平静下来时,我会对自己为人父的能力感到担忧。
当我因疲惫、沮丧、分心而无法全身心陪伴儿子时,会因能否当好父亲而感到焦虑。
当我察觉到自己失去耐心时,会担心这会对儿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永久性伤害。
你可以想象,这些焦虑情绪慢慢累积,最终会让人难以解脱。
缓解新手父亲焦虑
的4项指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担忧和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但实际上它们只会让我们更加难受。
我越是担心做不好父亲,就越难以成为自己期望中的父亲。
以下有一些重要提示,能帮助你充满信心,从容不迫地开启为人父的旅程:
1、培养自我耐心。
育儿并非易事。
如果有人告诉你育儿轻而易举,那不过是对其中“令人气馁的艰巨挑战”的选择性失明。
当育儿压力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时,请把自己当作正在成长的学徒,而非必须立即通关的完美玩家。
试想两种教练,“到处指指点点的严苛教练”和“有耐心提供支持的温柔教练”,哪种类型更能培育出成功选手?
育儿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终身的自我教练实践”。
我们内在对话的温度,直接决定了最终是“在焦虑中沉沦”,还是在“自我接纳中破茧重生”。
2、寻求外界支持。
破除父亲的孤岛神话。
育儿本质上是一场“需要协作的集体项目”。
若封闭内心,拒绝外界介入、压抑求助本能,会把自己活成“情绪火山”,最终喷发的将是愤怒的岩浆、自信的灰烬,甚至对“父亲”这个本应充满意义的身份产生怨恨。
“独行侠式育儿”注定通向焦虑迷途,而“共育同盟”才是降低育儿“心理能耗”的最优解。
3、摒弃完美主义。
奥布莱恩(O'Brien)等人2016年的追踪研究揭示了一个悖论:
“男性比他们的伴侣更倾向于对育儿的过程理想化。”
当我们对育儿进行理想化预设时,往往建立在对“应该如何”的刻板预期之上,这种心理定式会削弱我们接纳现实与预期偏差的认知弹性。
这一点在育儿实践中尤为显著,正如那句谚语“计划赶不上变化”,育儿本质上就是持续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
当突发事件打乱预设节奏,灵活调整策略与动态适应能力才是关键。
没有什么“完美”的家长,而接受这种不完美,是拥有自我满足与育儿信心的必经之路,即使路上跌跌撞撞,也能一直前进下去。
4、遵循个人价值观。
我接待过许多为人父母的来访者,他们都表示过担心自己会“带坏”孩子,或者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
要想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育儿,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父亲角色的价值罗盘,就要通过持续叩问“我想成为怎样的父亲”,将育儿行为锚定在自主选择而非恐惧驱动的坐标上。
以我的个人实践为例:
尽管育儿现场永远充满意外,这种“去混乱化”的价值观如同指南针,让我能选择基于信念而非焦虑的养育观念。
End
作者 |菲尔·莱恩(Phil Lane),社会工作硕士(MSW)、持有临床社会工作者执照(LCSW),私人执业心理治疗师,著有《理解与应对疾病焦虑》一书。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Katrina(122)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Phyllis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殷越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