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到所谓“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我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哪些该信,哪些该疑?
我选择相信基本事实。就像我昨天把一件新闻可以确认的事实按照时间罗列出来,这些源自新闻报道中符合记叙“六要素”的部分,诸如参加工作、死亡时间和方式。
但有些事实我不确认。比如劳务报酬中的转账记录,对此家属有质疑,但我不确认,我便引用了家属的质疑,而没有作为事实来呈现。
还有一部分是我存疑的。比如举报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比如1500万以及短信内容,这些没有获得确凿的信源,很多媒体也只是列出家属的说法,不少自媒体便予以采信,所以这部分我不敢确认,便用了“据说”。因为还没有媒体披露第一手资料和详细内容,我不敢妄下断言。
另外就是我怀疑的。比如说某件系统的恶性事件中只有一个坏人,比如可以通过惩戒某个人来解决系统问题。
最后就是我完全不相信的。那需要明显的逻辑悖论,比如岳飞后人29代从军,或者确证的事实与数据造假,比如已经被证伪的故事和报告。
因此,在遭遇热点时,我内心常常很纠结,应该把一件事情放在哪个象限里,这颇费思量。我做不到非黑即白、敢爱敢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该把一个人称为英雄,或者英雄是否应该完美,更不知道针对某些事的报告是否完全相符。
我知道的只有一点:我不知道。
因此我写文章时总会显得踟蹰,或者用过多的修饰语,显得不够爽利和痛快。但我以为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调查记者的失语,让我们离具体事件越来越远,尤其是无法触摸到事件的语境和细节。那作为评论者,我更要谨小慎微。
选择信任,只能是那些确凿的枝干;完全不信,只能是有明显硬伤的一眼假。中间有大量的灰度,用于不确认、存疑和怀疑。这是信任光谱中的不同位置,我选择把热点事件放进一个连续的信任量表。观点,就在这个灰度中产生。怀疑并非让我们不信,而是让我们去探究,因此我做不到完全的信服或反对。热点事件只提供了有限的事实,剩下的需要我们设置变量和前提,推论才能成立。我会在常识之下,选择概率更大的一些可能性作为前提,但这不代表事实,更不代表真理,只是我的观点和推论。
虽然我的评论不够嬉笑怒骂,不那么解恨,甚至很少用到比喻之类的修辞,但我觉得这是我做多年记者后养成的敬畏心。我做不到慷慨激昂地定义谁为英雄,我也做不到全然相信某份声明,因为我做不到全知全能,任何热点可能只是我的一个“话头”,保持对人的尊重,保持对事实的敬畏,以此打磨自己这颗蒙尘的心和愚钝的脑。笃信可能会让我变得狂热,不信可能会让我变成消极的杠精。保持存疑,不断追问,小心地穿梭在信息之间,急不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