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突然对稀土出口按下“暂停键”,虽然尚未官宣,但知情人士向媒体确认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这一次,新德里剑指的不是中方,而是日本。目标不是争端,而是自保。在对中国的技术依赖愈发敏感的当下,印度国家稀土公司(IREL)被直接要求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材料的多年旧约,宣示其政策重心开始由“出口换钱”转向“加工控权”。换句话说,印度正试图从中国的旧剧本中寻找路径,而那条路径名为——技术主权与战略矿产控制。
![]()
从数据上看,印度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但在加工能力和技术路线图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现实也不容忽视:中国控制着超过80%的稀土精炼与磁材制造市场。这种垄断性优势不仅让欧美日都感到不安,也促使像印度这样的资源国重新评估其“挖矿卖矿”的初级路径。
这一决定的背景并不难理解。自2023年中美技术战升级以来,稀土作为“战略矿产”的属性被重新唤醒。2024年,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某些稀土金属和技术出口,直接影响了美日韩等高科技制造国的生产节奏。特斯拉、丰田、三星等厂商接连对媒体表态称供应链“高度紧张”,而美国国防部则将稀土问题列为“国家安全议题”。在这样的全球格局下,印度的“断供决定”显然不只是经济动作,而是精准地踩在地缘政治的节奏点上。
印度此举反映出其在地缘战略上日趋务实甚至“自利”的倾向。表面看,它打击的是对日出口,其本质却是一次资源分配权的再平衡。通过减少外流、增加内加工,印度显然希望复制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这种“去出口化+强内控化”战略,正是技术民族主义的一种体现。IREL不仅想停止出口,还计划加强稀土磁材的下游产业布局,特别是面向汽车与医药领域的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等精深加工方向。换句话说,印度不仅想掌握矿,还想掌握磁,最终掌握议价权。
![]()
但问题随之而来:印度真的有能力承接这一战略转型吗?以当前工业能力论,其在稀土精炼领域几乎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矿石仍需外送加工,基础设施、环保标准、人才储备都存在严重短板。即便重金投入建设加工厂,起步即面临来自中国、日本乃至美欧的产业压制与专利壁垒。因此,印度的决策更像是一种“战略预演”,用政策信号告诉全球:印度不再愿意充当资源的搬运工,它要变成真正的生产者和博弈者。
而这场预演的代价,是日印多年合作的裂痕。对日本而言,这一举措无异于切断了一个重要的供应支线。尽管日本近年也在努力与澳大利亚、越南、加拿大等国建立稀土合作机制,但短期内要替代印度的资源量与政治稳定性,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全球“关键矿产联盟”尚未完全落地之前,任何一条供应链的断裂都会带来连锁冲击。而印度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暂停”,无疑是打中了日本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举还可能为全球“关键矿产外交”注入更多不确定性。原本,美国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网络,借此削弱北京在技术供应链中的影响力。而印度本该是这一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之一,如今却主动扮演“资源保守主义者”,显然与华盛顿的战略意图不完全契合。美国会如何回应印度的这一突变,是否会在其他合作领域以此为筹码进行反制,仍有待观察。
![]()
与此同时,中国反而可能在此次风波中“间接受益”。印度断供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能反弹,原本想“脱中”的计划再度被迫回调。而在中方已开始限制某些稀土金属出口的背景下,日方企业更有可能在谈判中面临价格上涨、交货不稳的风险。正所谓,“世界要脱钩,中国却握着开关”。
可以说,印度在稀土问题上迈出的这一步,既是一次产业战略的大胆试探,也是一次外交关系的高风险下注。在全球资源地缘政治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稀土外交”或将成为接下来多国较量的新主战场。战略资源正在从地下矿井爬上谈判桌,变成国家博弈的武器与筹码。而印度的这次“先手出招”,是否能带来产业独立的曙光,还是最终陷入产业脱节的困局,仍未可知。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稀土不再稀奇,但博弈从未如此赤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