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央视新闻悄悄删掉了一段明星高考祝福视频。
![]()
视频中,被剪掉的,是《封神2》的女主角——那尔那茜。
![]()
这并非技术失误,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信力地震”。
01 被删除的祝福视频,揭开的不仅是履约的疤
随着舆论迅速发酵,一段尘封十余年的“升学捷径”浮出水面:
2008年,那尔那茜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政策,以远低于正常录取线的分数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并被承诺毕业包分配为公务员。
![]()
但她并未履约。
她选择了违约,出国进修三年,再归国进入娱乐圈。
![]()
她自己对这段经历的描述轻飘飘:“毕业后想出国玩一下。”
而这个“玩一下”,却让很多寒窗苦读的学子和负重前行的家庭,心头沉了下去。
02 教育捷径背后的公平裂缝
很多人误会了,大家不是反对她出国,也不是反对她演戏。
公众真正愤怒的,是她利用公共政策当跳板,却毫无歉意的态度。
定向委培,是国家为了支援边疆和欠发达地区而设立的政策红利,用真金白银,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
那不是一张进入名校的VIP门票,更不是一个随时能丢掉的“临时身份证”。
她拿了政策的好处,却不还政策的义务。
更刺耳的是,她在采访中自曝这段经历时,用的是轻松的语气,毫无愧色。
而那些按部就班参加高考、拼命刷题的孩子,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捷径”?
03 制度失守,公众最怕的是沉默
更扎心的问题随之而来:
第一,她是否按照政策,正式提出了解约?
有没有退还学费、赔偿违约金?档案里是否留下违约记录?
第二,她为何能顺利进入高校任教?
如果是普通人,是否也能在违约记录未清的情况下,直接被高校聘为助教?
在许多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那里,违约不仅影响信用记录,甚至连就业方向都被严格限制。
但在她身上,公众看到的是模糊地带。规则,似乎对部分人失去了“刚性”。
更令人寒心的是,当网友追问这些细节时,那尔那茜选择了沉默。
![]()
她更新了自己新剧的宣传视频,却对公众的质疑只字未提。
在一条又一条点赞百万的高考视频背后,若“捷径”与“规则破窗”同时存在,那么,千千万万老实孩子的公平,就要从哪里保障起?
04 资源挤占不是娱乐话题,是社会痛点
教育公平,从来都不是娱乐八卦。
尤其在当前,越来越多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上学,越来越多农村学子还在为一所一本院校、一次助学贷款苦苦奔波。
而一个重点中学出身的女孩,却通过“定向委培”走了捷径,拿着本属于边疆孩子的资源,却既不回去工作,也没有任何悔意。
![]()
这种行为,伤害的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整代人的公平信仰。
当“出国玩一下”成为脱责理由,当政策沦为工具而非契约,我们离“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就只会越来越远。
05 教育的尊严,不能靠删除视频来维护
央视删除视频,是舆情处理的选择。
但如果只是删掉一帧画面,就能抹平一段违约的记录,那我们教孩子遵守规则的意义,又该从哪说起?
公平,从来不是喊出来的。
它需要制度的兑现,也需要个体的敬畏。
很多人记得张桂梅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培养精致的温室花朵,而是能扛得住风雨的时代栋梁。”
而真正让教育变得光荣的,不是学历镀金,不是特权捷径,而是一个个如约而至、守诺笃行的普通人。
![]()
那尔那茜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走红娱乐圈的旅程,更是一次对教育制度底线的拷问。
规则的尊严,不能输给名人的光环。
公平的信仰,也不该被娱乐话术轻描淡写。
十几年前,内蒙古一个小村的孩子,背着行李、扛着希望,挤进县城、拼进大学,是一整个家族的荣耀。
他们不敢轻言放弃,也不敢轻视承诺。
而今,那些靠政策破土而出的藤蔓,竟成了某些人攀爬上高枝的“捷径”。
公众不奢求完美,只想知道——
那尔那茜,是否已经承担了应有的责任?
规则,在你我之外,是否还有最后的边界?
教育公平,不该是选修课,更不该是表演课。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