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立群
2017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大运河传奇专栏,播出无锡黄埠墩专集。黄埠墩,大运河无锡段中一个面积仅220平方米的小岛。从2400年前吴王夫差在墩上大宴群臣起,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岛上写下《过无锡》诗篇,再到明代“海青天”海瑞登临岛上环翠楼写下“临水玩山第一楼”的匾额,一路走来,黄埠盛名不减当年。
![]()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高度仅一百米出头,却闻名遐迩的盱眙第一山。北宋书画家米芾为其写有赞诗:“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该山因此由南山易名第一山。唐宋以来,登临此山的达官骚人乃至天下顶级名流,多得难以计数。
第一山和黄埠墩的成名,当然不是因为有仙或有龙,首先在于地利。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登第一山并作《盱眙翠屏堂记》。文章说,盱眙为“天下重地”,进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往来必入淮。早在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各国打交道,就开邗沟入淮,沟通了江淮。隋朝开大运河连通了南北与东西。隋、唐、宋三朝均定都中原,东南漕运,由扬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经盱眙入汴河,因此,来往于江南鱼米之乡与长安、汴京之间都必经盱眙。在隋唐以来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上,盱眙恰好扼东西咽喉,据南北要冲,是一个重要枢纽。在古代,要减少长途旅行的颠簸,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只能走这条水道,也经常在汴淮交汇的盱眙落帆抛锚,漫游第一山,于是弄出一些文人雅事来。久而久之,这山也就成了誉满天下的文化名山。
![]()
在黄埠墩这方面,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它只是作为河工休息之地或物资中转码头而存在。斗转星移,黄埠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对于长途舟车劳顿的人来说,迢迢水路一路走来,突然发现一小岛,不啻于沙漠中见绿洲,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于是就不难理解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时在墩上过夜的事了。再者,黄埠墩处在由大运河入惠山浜的拐弯点上,是水路上惠山的必经之地。这就有了康熙帝和乾隆帝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观赏的幸事。对于上述三队人马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也能为极其重要的安保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然而,对于眼前的美景而言,地利只是隐性的存在。查看众多记载评说,你会发现,这些人无不是脚立岛上,眼观水上、陆上、山上,思接远方乃至天上。曾为黄埠墩题写匾额的海瑞自不必说,明朝王永积也是如此,他在《锡山景物略》中说:“登阁九峰环列,风帆片片,时过几案间。”其笔墨的侧重点一目了然。就连那些楼阁的名字,如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也无不透露出文人雅士们身在小岛心在外的小心思。
作为看山看水的支点或视角,独立于运河的黄埠墩,与淮水南岸的第一山想必会有诸多共同语言。我曾登临第一山顶峰远眺,只见淮水浩浩荡荡,空阔无边;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水天一色。这样的景象着实能令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
那岛那山的小秘密一经发现,喜好探幽访胜的文人墨客蜂便拥而至,仿佛西施开了豆腐花店之后,众人品尝豆腐花是名,看如花美人才是实。但无论如何,凭借名人效应,那山那岛再也不是籍籍无名的小山小岛了。据统计,第一山现存的题刻有摩崖88块,碑碣78块,用“山腰有石皆诗草”来形容,一点不为过。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元代的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其中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
小小黄埠墩也是一派繁华盛景。康熙为他题下“兰若”匾额,乾隆为它题诗: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称它是“飞楼缥缈,极似西湖之湖心亭。窗户轩槛,皆九龙山翠所涵渲。登览胜概,甲于通邑。”其余文人墨客的题咏也甚多。岛以文传,小岛美名不胫而走。
前人为看山看景而来,后人又为看前人而来。久而久之,那山那岛的人文气息就起来越丰厚,一如无人小岛上越积越厚的鸟粪,以及由此促成的生态链。当然,小山小岛本身也不乏看点,就像豆腐西施的豆腐花也要好吃一样,否则,走遍千山万水的康熙就不会把它比作水中的兰花,乾隆也不会称喻它是传说中的“蓬莱”了。至于第一山,陆游在《翠屏堂记》中指出:南宋朝廷委派重臣来这里任职。在南山“异境”,筑“杰屋”二十六间,以便往来官员休憩,便是当时的翠屏堂。陆游称,他曾游历过很多名闻天下的边郡胜迹,但都不能与淮水南山相比,并叹曰:“我之文不足称也”。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将第一山与蓬莱仙境相媲美。
我相信,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爱屋及乌。
美景美色常与美食为邻为伴。与黄埠墩、第一山相题并论的,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虾”小龙虾。
历经坎坷而增势日上的小龙虾可谓红极一时。很大程度上,它的走红,也起步于盱眙。6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在盱眙开幕,据报道,13日晚,近4万名宾客一顿共吃掉近50吨小龙虾。
![]()
总结比较小龙虾的走红与黄埠墩、第一山的闻名,你会发现诸多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三者均其貌不扬。前二者绝对不是雄奇、壮观、秀美的名山大川名湖名岛所能放在眼里的,相反,小墩小山在梦里也会昂望这些大牌名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区域影响力,从古至今,有着众多铁杆粉丝。至于小龙虾,既无国人所推崇的大龙虾所具有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气质,也没有无锡人所钟爱的淡水虾所具有的精致典雅的魅力,甚至有着不好的出身和坎坷的成功成名经历,吃起来也是三担田螺四担壳,但他们都成功了。
第二,三者均有地利优势——处在十分有利的平台上。前二者均处于交通大动脉上,而小龙虾最大的地利是身处万物皆能吃的中国。中国人开始吃小龙虾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那时候外国人吃小龙虾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走红这条路上,小龙虾用三十多年走完了在国外一百多年还没走完的路。
第三,三者均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得超预期收获的支点或视点。尤其是小龙虾方面,它踏准了经济发展的脉搏,迎合了国人以餐饮为起点、撬动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民族精神。
![]()
作为全国最大的龙虾标准化高效生态养殖基地,盱眙养殖面积21万亩,年产龙虾10万吨,年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突破60亿元,盱眙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虾集散中心和市场价格的晴雨表。如今,盱眙80万人中有10万余人在龙虾产业链上淘金。在全国20多个省、市,加盟挂牌“盱眙龙虾”的会员店超过1500家。连续17年的龙虾节,盱眙将龙虾产业培育成百亿级特色主导产业,开启了一条“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的富民兴业之路。 “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小龙虾跟区域无关。” 6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虾博会在湖北潜江开幕。博览会首发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披露,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900万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产业链从业人员达500万人,小龙虾创造了564亿元产值,经济总产值超过1466亿元。
目前,入侵我国的生物已经多达544种,小龙虾是其中之一。在美国,大闸蟹、亚洲鲤鱼、澳洲野兔、挪威帝王蟹,丹麦生蚝尽情泛滥,当地人为此伤透脑筋,但是在我国,小龙虾只有通过人工饲养才能保持种族延续。
第四,三者均受到众多名人的追捧和推崇。对于小龙虾,小老百姓在夜排档上的推动固然功不可没,但如果有大名人的参与,那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你会经常在一些龙虾店里看到名人吃龙虾的大幅照片。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小龙虾年出口量占全球总份额的70%:美国市场上65%、欧洲市场上90%的小龙虾来自中国。小龙虾,成为中国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并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自主大品牌。
![]()
第五,三者均有一定的自身实力或魅力。四面环水的黄埠墩与普通江南民居无异,但它像一朵深山幽兰般存在,闹中有静,一尘不染而阅尽世间灯火。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激流涌动下的闲静之美,冉冉点金之上的环翠之美,以及烟波浩淼之中的小巧之美,甚至,满城灯火之下的孤寂之美,自然河流背后的人文之美。这样的诱惑,难怪要引来数不清的名人甚至帝王为其站台、背书。而小龙虾只要看看其口味百搭,可油焖、可蒜蓉、可红油、可烧烤、可酒糟,等等,就足见其实力和人缘。另外,它吃起来费工夫,让人有成就感;适合长时间运送,凉了后不仅对口感影响不大,反而能将汤汁浸入虾肉里;小龙虾还引发餐桌社交“革命”,双手剥虾,再无暇用手机,使社交效率更高。这些魅力哪一条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小岛小山小虾的故事,可以给有追求的小人物以借鉴。
作者简介
吴立群,现在无锡市科协工作,爱好写作,在《人民日报》《中国文艺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作品20多万字。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