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别的小程序,筛查全校学生午餐过敏信息只需要5秒,如果需要处理全上海中小学生的午餐信息数据,也不会超过20秒,同时还能自动生成日报表。”
在今年校第6届“童年的夏晚”暨“双新”课程展示活动中,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徐子画家长的介绍,引来了现场最热烈的掌声——这是学校本学期全新上线的“学生午餐过敏原查找小程序”首次向公众正式亮相。现场不少小朋友骄傲地向爸爸妈妈介绍:“这是我们学校的‘私人订制’!”
一场关于信任的实践
事情要从本学期初说起。今年2月下旬,学校召开新学期第一次食品安全工作专项会议,会上公布了一项重要数据:全校大约有92名学生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情况,占学生总数近十分之一。
由于实行AB餐制度,同时又需为有食物过敏的学生提供定制化“小灶”,此前学校每日需投入近2小时,人工逐一筛查学生忌口信息,并与每周菜谱比对,工作量巨大,且仍难免出错。
“我们能不能用AI或者程序算法,来实现精准筛查?”会上,学校家委会主任提出建议,校领导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我来试试!”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成员徐子画家长主动请缨,这场家校协同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式启动。
一次技术赋能的创新
徐子画家长依托专业背景,以Python为核心语言,结合Excel与PostgreSQL数据库,构建了“秒级”筛查系统。305种易过敏食材数据库、结构化忌口信息转换、精准匹配算法,这些技术细节背后,是家长对教育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对技术的灵活运用。
学校全程参与,从需求梳理到数据采集,从系统测试到功能优化。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烨表示:“我们不做‘脱离需求’的创新,而是围绕学生健康管理真实痛点,与家长共同打磨解决方案。”
一场素养培育的探索
学生参与,实践创新。五(5)班杨昕泽等学生通过Python开发“营养计算器”,计算菜品热量与过敏原含量,提出“语音提醒过敏食材”等改进建议。编程课从“代码学习”走向“问题解决”,学生学会将现实需求转化为代码逻辑,理解数据存储、算法计算与用户交互的价值。
跨学科学习,素养提升。例如:五年级数学组以 “‘餐’考数学:我来搭配 AB 餐” 为主题的项目故事。该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解决校园午餐面临的实际问题。项目聚焦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两大核心素养,进行系统性设计。同时,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知识与语文表达、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
从“校园午餐”的精细管理,到“家校共育”的有效推进,从“技术赋能”的精准突破,到“课程融合”的素养培育,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家校携手,以1300行代码为载体,共同见证: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连接家校的紧密纽带。正如张校长所言:“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信任的胜利——家长信任学校,学校信任技术,社会信任教育。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家校共育为核心,以技术为助力,不断优化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服务,护航他们健康成长,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生活。”
编辑 / 宗哲麟
来源 / 黄浦区教育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