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春,江苏盐城黄海海域笼罩着薄雾。
51岁的渔民王锁握着渔船舵柄,看着收网机突然发出沉钝的轰鸣。
他原以为网住了大鱼,却在湿漉漉的渔网中拽出一个颠覆认知的“怪物”。
三米长的黑色流线型主体泛着金属冷光,两侧六片翼板如机械羽翼般展开,尾部螺旋桨沾着海草,背部三块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着诡异的反光,水下单元拖着缠绕的电缆,像一条畸形的机械鱼。
渔网因它剧烈震颤,船员们攥着缆绳的手青筋暴起:“像是二战的鱼雷!”
王锁却盯着装置表面的不明外文标识——不同于常见的海洋垃圾,这些字母排列整齐,带着刻意隐藏的精密感。
常年在风浪里讨生活的直觉让他心头一紧:“这东西透着邪性,怕是来者不善。”
渔船靠岸时,暮色已染透海面。船员们七嘴八舌主张“扔回海里免得惹祸”,王锁却抄起手机拨通了12339国家安全机关热线。
“万一是什么敌特设备,丢了就是对不起国家!”
他顶着压力做了三件事。
先是指挥船员将装置搬到空旷甲板,远离燃油舱防止自毁。
接着同步联系盐城渔政部门,详细描述装置特征。
最后搬来折叠椅,抱着救生圈守在装置旁,连晚饭都没顾上吃。
“我盯着它,比盯着自家船舱还紧。”他后来回忆时说。
当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带着设备箱登上渔船,国家水声工程专家唐建生博士的鉴定结果让空气瞬间凝固:“这是第三代波浪滑翔机。”
他指着装置解释,其核心原理是将波浪能转化为推进力,太阳能板供电可使其在海上潜伏一年以上。
更可怕的是,它搭载的GPS、温盐深仪、水听器等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水文数据、潜艇航行轨迹,甚至捕捉导弹试射时的声场信号。
“磨损痕迹显示,它至少已潜伏了三个月。”唐建生指着装置底部的藤壶附着物,“就像一条电子毒鱼,悄悄吞着我们的海底机密。”
这个被渔网“钓”出的装置,实则是境外精心设计的间谍工具。
水面浮体既是“能量站”也是“中转站”,太阳能板为设备供电,卫星通信模块则实时将数据回传至境外服务器。
六翼水下驱动单元如同机械心脏,通过波浪起伏产生动力,实现16000公里超长续航,还能自主规避障碍物。
传感器阵列则是“贪婪的眼睛”,盐度、洋流、声场等参数被逐一采集。
这些数据若被整合,足以破解潜艇隐身区域、勾勒导弹水下轨道,相当于在我国“水下长城”上凿开窥视的孔洞。
“他们想摸透我们的海底脉络。”专家语气沉重。
王锁,一个人的警觉唤醒海上防线。
王锁打捞的这台装置被移交国家某军工研究所后,科研人员通过逆向分析,推动了国产反窃密技术的关键突破。
外交部更以其为铁证,向相关国家提出严正抗议。
江苏省专门召开表彰会,11名像王锁一样打捞过间谍装置的渔民站上领奖台,最高单笔奖金达10万元。
沿海渔村从此多了“可疑装置识别课”,渔民们学会分辨声呐浮标、微型潜航器的特征。
“现在看见海上漂着奇怪的金属疙瘩,眼睛比鱼叉还尖。”一位老渔民笑称。
根据国家安全机关的通报,2016至2021年间,江浙琼三地91名渔民因举报立功,截获的境外窃密装置达数十件。
“渔民就是海上的移动哨兵。”一位工作人员感慨,这些常年与大海为伴的人,用渔网织就了第一道防线。
就这样,每一张渔网都成了国家安全网。
王锁的故事没有终结于掌声。
如今他仍驾着渔船出海,只是每次撒网时都会多留个心眼:“现在每网下去,捞的都是‘爱国鱼’。”
这句话背后,是一场无声的科技暗战——境外投放的窃密设备从声呐浮标升级为AI潜航器,而我国“渔民+卫星+无人艇”的三维防线也在同步进化。
从1970年代渔民捞出未爆鱼雷助力国产装备研发,到今日截获智能间谍装置,中国渔民的渔船始终是深海长城的第一块砖石。
当海风掠过盐滩,渔船汽笛与12339热线的铃声在浪花中交织。
这是14亿人共同书写的卫国史诗: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每个普通人的警觉里,落在每一次“不对劲就上报”的行动中。
毕竟,在辽阔的中国海疆,每一张扬起的渔网,都是守护家国的经纬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