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英国政府宣布:把私有化运营了40多年的铁路系统重新收归国有。
这意味着撒切尔夫人当年力推的私有化改革彻底失败了。从1940年代的国有化,到1980年代的私有化,再到2024年的重新国有化,英国铁路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
那么问题来了,公共基础设施到底该由私企掌握还是归为国有?
![]()
英国铁路的轮回史
二战刚结束那会儿,英国满目疮痍,铁路系统更是破败不堪。为了重建经济,英国政府在1948年成立了"英国铁路公司",把全国120多家私营铁路公司统统收归国有。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再正常不过了——战争把铁路炸得七零八落,私营公司根本没钱修复,只有政府出面才能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
![]()
在国有化的30多年里,英国铁路虽然谈不上多么辉煌,但至少完成了基本使命,票价稳定,覆盖全国,支撑起了战后重建。老一辈英国人回忆起那个时代,总会说铁路虽然慢了点、旧了点,但靠谱啊,说几点到就几点到,票价也不贵。
转折点出现在1979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掀起了一场私有化浪潮。她的逻辑很简单: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私营企业竞争激烈,把铁路交给市场,服务质量自然会提升。这套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当时不少英国人也被说服了。
![]()
于是从1994年开始,英国铁路被拆得七零八落。原本统一的铁路系统被分割成120多家公司,有的负责铁轨维护,有的负责客运服务,有的负责售票系统,甚至连火车站的咖啡店都可以单独承包。
政府的想法是,这么多公司相互竞争,乘客不就成了最大受益者吗?现实狠狠打了脸。
私有化后的30年里,英国铁路票价涨得比火箭还快。2019年的英国铁路票价已经是欧洲最贵的,平均每英里票价比德国贵45%,比法国贵80%。票价涨幅是工资增速的2倍,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瘪,车票却越来越贵。
![]()
2002年10月,伦敦郊外的波特斯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车脱轨事故,造成7人死亡、67人受伤。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铁轨裂缝没有及时修复。为什么没修?因为负责维护的私营公司为了省钱,把检修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了6个月。
效率呢?2023年的英国铁路准点率只有85.4%,创下15年来新低。什么概念?就是说每7趟车就有1趟晚点。英国至今只有108公里的高铁——就是连接伦敦和英吉利海峡隧道的"欧洲之星"。
同期的中国高铁里程已经超过4万公里,连印度都在大力发展高铁,英国却还在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老铁轨。
![]()
私有化的初衷是减轻政府负担,结果呢?政府每年给私营铁路公司的补贴达到47亿英镑,是私有化前的3倍多。纳税人的钱没少花,服务质量却直线下降,这买卖怎么算都亏大了。
终于,英国人忍不了了。2024年,工党政府宣布成立新的"英国铁路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逐步收回所有私营合同,重新实现铁路国有化。
用交通大臣的话说,要构建一个"把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公有系统。兜兜转转80年,英国铁路又回到了原点。
![]()
私有化失败的原因
英国铁路私有化为什么会失败?说到底,是因为公共服务和资本逐利之间存在根本矛盾。
私营企业的天职是赚钱,这本身没错。但铁路不是普通商品,它是公共服务。当一家私营公司运营铁路时,它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股东满意,而不是让乘客满意。
举个例子,英国有些铁路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率,会在高峰期减少车厢数量,故意制造拥挤,逼迫乘客购买更贵的头等舱票。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很聪明,但对普通乘客来说就是灾难。
![]()
这种矛盾不只出现在铁路领域。1989年,英国把水务系统也私有化了。
结果呢?2022年夏天,英国遭遇严重干旱,但水务公司宁愿让水白白流失,也不愿意修复老化的管道——因为修管道要花钱,会影响当年的利润。最后是农民买不起水浇地,市民限时供水,而水务公司的高管们却照样拿着百万英镑的年薪。
![]()
第二个问题是系统割裂。铁路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但私有化把这个系统拆得支离破碎,每家公司只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比如说,负责铁轨的公司觉得维多利亚时代的老轨道还能凑合用,何必花钱更新?负责运营的公司想提速,但轨道不行啊,只能干着急。
负责车站的公司想扩建站台,但没有铁路公司配合,计划只能搁置。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在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投资长期项目。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英国高铁建设如此滞后。建高铁需要巨额投资,回报周期长达几十年。私营公司的CEO任期通常只有3-5年,谁愿意做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相比之下,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国家意志的推动和长期规划的保障。
第三个症结是监管失灵。理论上说,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来约束私营企业的行为。但现实中,监管往往形同虚设。
![]()
英国铁路票价的45%受政府调控,采用"RPI+1%"的公式(RPI是零售价格指数)。听起来很科学对吧?但他们把不受管制的票种价格疯狂上涨,比如把"超级非高峰票"改成"非高峰票",价格立马翻倍。
安全监管更是问题重重。英国有个专门的"铁路管理办公室"负责安全监督,但这个机构人手不足,预算有限,面对120多家公司根本管不过来。
出了事故怎么办?罚款了事。但对私营公司来说,罚款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只要利润够高,罚就罚呗。
![]()
坚守人民中心
英国铁路的轮回给我们什么启示?最重要的一点:改革不能丢掉底线思维。
首先是安全底线。铁路、航空、化工这些行业,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必须做排头兵,因为它们不用为了利润而在安全上打折扣。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此后中国铁路把安全责任压得更实,建立了从上到下的责任链条。这种做法看似保守,但对于公共安全来说,保守比激进更重要。
![]()
其次是廉政底线。改革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正如领导人所说:"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这不是危言耸听。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就是前车之鉴,大量国有资产被贱卖给了寡头,普通民众一无所获。
中国的做法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转让都必须公开招标,接受社会监督。这虽然增加了改革的复杂度,但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第三是质量底线。医疗、教育、供水这些公共服务,必须以公益为先。英国水务私有化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这些领域被资本控制,受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2022年夏天,英国农民因为水价太贵而无法灌溉农田,这种事在中国绝对不能发生。
中国在医疗改革中就坚持了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虽然也引入了社会资本,但公立医院始终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这种"有守有放"的改革思路,比英国的"一刀切"私有化要稳健得多。
![]()
最后是战略底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领域,国有企业必须挑大梁。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不能让技术主权旁落他人之手。
日本东芝和法国阿尔斯通的教训历历在目。东芝曾是半导体巨头,但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出售核心业务,如今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阿尔斯通是法国的工业明珠,却在2014年被美国通用电气收购,法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资产。
中国的做法是让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芯片产业,虽然也欢迎民营企业参与,但中芯国际这样的国有控股企业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英国人在为天价车票和晚点列车而苦恼时,中国人正坐着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穿梭在城市之间。这种对比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如果改革的结果是老百姓遭罪,那这种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