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警惕“套路”——
套路一:假冒“专家”,欺诈消费
通过“假专家”赢得消费者信赖,由假专家开展“一对一”的“诊疗”服务,故意夸大体检结果的严重性,吓唬诱导消费者以高价购买特供保健食品。
套路二:“爱心引路”,诱骗老人
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情况,营销人员以“爱心”引路,免费体检,夸大宣传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一步步引导老年人上钩购买高价保健食品。
套路三:现身说法,借“托”营销
安排药托“现身说法”,虚构治病疗效,把保健食品宣传成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的“神药”,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让消费者产生不买就没有,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从而高价购买该产品。
套路四:直播带货,吹嘘功效
网络主播直播带货时借着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标注“蓝帽子”的名头,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的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加快代谢”等表述对产品性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套路五:假借科普,实则推销
一些养生频道以免费的科普授课吸引热爱养生的观众关注,表面上讲授养生知识,宣扬“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让观众“入坑”后就开始卖力推销粉丝专享保健食品。
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不盲目依赖
保健食品≠药品,食品是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保健食品仅有辅助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如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不要轻信商家“速效”“根治”等夸大的疗效宣传,凡是宣称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为虚假宣传。疾病治疗需遵医嘱,切勿因服用保健食品擅自停药。
按需购买,科学食用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仅限符合相应情形的特定人群食用,对适宜人群和食用量有具体的规定。消费者要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按照产品标签、说明书上的规定食用,切忌盲目购买和食用。如营养素补充剂类的保健食品,要注意不能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以免补充过量;同时服用药物的,还要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引发不良反应。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正常的膳食,要坚持正常饮食。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到按需购买,理性消费。
认准正规渠道,核实产品资质
线下选购保健食品要到证照齐全、合法正规的超市、药店、专卖店等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网上选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仔细核对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和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信息。切勿轻信和购买朋友圈、朋友群、小程序、直播间、流动摊贩、上门推销等来源不明的产品。
所有正规保健食品包装上均应有国家批准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如“国食健注G××××”)。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图片和注册号/备案号,也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查询产品真伪。
留存凭证,依法维权
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切勿将身份证件、家庭成员信息、财产状况及健康信息等随意透露给销售人员,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诈骗风险。
要保留好消费证据,妥善保存购买发票、收据、付款记录及产品包装(含说明书),作为维权依据。若遇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问题,请立即拨打12315热线或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也可以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小程序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涉老食品、保健品虚假宣传识别技巧
一、看“身份”——先查“蓝帽子”+批准文号
1. 认准“蓝帽子”
保健食品包装左上角必须有“蓝帽子”标志(营养素补充剂可能为备案制,无蓝帽子但需备案号)。
普通食品(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绝不能宣称保健功能。
2. 查资质真伪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输入产品名称或批准文号(格式如“国食健注 G2023XXXX”)。
核对注册信息是否与包装一致(包括原料、功能、适宜人群)。
3. 进口产品要求
需同时有中文标签,备案号以“J”开头(如“食健备J2023XXXX”)。
二、听“话术”——避开几类“危险词”
1. 宣称“治病”必警惕
听到“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癌症”“修复血管”等用语,立刻判定为虚假宣传。
保健食品仅能标注“辅助降血糖”等27种保健功能,且需与注册信息一致。
2.绝对化承诺别轻信
“100%有效”“无效退款”“专家推荐”“央视同款”“祖传秘方”等用语多为夸大宣传。
法律禁止保健品广告使用此类表述。
3.情感绑架要冷静
“子女不孝顺才不让买”“最后3个名额”“错过后悔一辈子”等话术,目的是催促消费。建议暂停决定,先与家人沟通。
三、查“场景”——线下活动多暗藏陷阱
1. “免费”背后有套路
警惕“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诱导性活动:
体检报告可能伪造异常指标;讲座中的“患者”可能是托儿;旅游途中强制购物。高价购买的往往是“鸡蛋/面条”等廉价赠品。
2. “熟人”推荐未必真
邻居、朋友的“亲身经历”可能是商家安排的“体验者”,或因个体差异误判效果。
切勿跟风购买。
四、辨“宣传”——线上广告3步排查法
1. 查广告资质
正规保健食品广告需标注“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如“皖食健广审(文)第20230101号”)。
无文号或内容与包装不符的,必为违法广告。
2. 拆穿“数据造假”
直播间/网页中“99%用户好评”“三甲医院临床验证”可能是刷单或伪造报告。
可查看商品评价详情**(是否存在大量匿名、无图评价),或要求商家提供原始检测文件。
3. 警惕“跨界营销”
普通食品(如蜂蜜、蛋白粉)若宣传“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属于超范围宣传。
普通食品仅能标注“补充营养”等基础功能。
五、比“价格”——高价≠高价值
1. 价格虚高多为“智商税”
某些备案制维生素片成本仅10元,包装成“进口高端保健品”后卖500元,利用老年人“贵就是好”的心理牟利。
可对比同类正规产品价格(如药店维生素C片约20元/瓶)。
2. “套餐/会员”慎入坑
宣称“买10送5”“预存1万元返2万元”的“会员制”,可能是非法集资或卷款跑路前兆。
注意企业是否有正规门店和售后渠道。
六、用“工具”——3个官方查询渠道
1. 查产品资质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
2. 查广告合规
登录“国家广告监测平台”或通过12315平台APP扫描产品包装二维码,查看广告审批信息。
3. 及时举报
发现虚假宣传,立即通过12315热线/平台举报(需提供产品图片、宣传视频/话术等证据)。
七、留“证据”——维权必备3样东西
1. 产品包装:保留完整包装(含标签、批准文号、生产信息)。
2. 交易凭证:发票、收据、转账记录(需注明产品名称、金额、购买日期)。
3. 宣传材料:拍照保存传单、海报、直播录屏、聊天记录(如商家承诺“能治病”的截图)。
八、记“口诀”——5句话防骗顺口溜
“蓝帽文号先查询,治病神药都是虚,免费活动莫贪心,亲友商量别着急,官方渠道最可信!”
关键提醒
1. 给父母/长辈买保健品,优先通过正规药店、连锁商超、品牌官方渠道购买,减少接触虚假宣传的机会。
2. 若发现疑似虚假宣传,及时联系家人或拨打12315求助,切勿独自与商家争执。
来源:绵阳市场监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