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中国合成生物公司已经突破到了203家。
它们包含了上游生命科学工具、技术平台型企业、产品型企业、提供生物合成服务的CXO以及正在谋求转型的化工&医药企业。
这条赛道上有国资背景的老将,也有成立于2024年的新兴玩家,活跃资本与科学成果在这里碰撞、交织、融合。
这份由中国企业创造的绘卷上,我们能看到基因、蛋白、酶、微生物、多肽药物、AI平台等成果,也窥见了合成生物产业背后无尽的想象空间。
以下是公司具体情况:
上深遥遥领先 多地实现反超
在合成生物企业地区分布中,上海以41家的绝对优势领先,紧随其后的是拥有24家企业的深圳与北京(18家)。
除此之外,拥有十家以上企业的地区分别为:杭州(14家)、武汉(12家)、苏州(11家)和成都(10家)。
本次更新着重增加了处于早期阶段的企业,而上海、武汉、南京成为了这些新秀的首要选择地。
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更多资源雄厚的老牌上市企业入局合成生物,他们多数已经是某一细分品类的隐形冠军。
例如总部位于伊犁的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赛道全球领先、总部位于湖北宜昌的安琪酵母是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YE供应商。
这些企业致力于将合成生物打造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也让生物制造的浪潮进一步渗透到祖国各地。
在生产基地方面,湖南常德、江苏常州、安徽合肥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而传统发酵大省山东实现了淄博、滨州、青岛、菏泽等地多点开花。
国资是市场主力 产能是市场热词
2025年上半年,合成生物及生物制造领域投资热情不减,其中地方国资仍是市场主力。
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明确提出将合成生物作为发展方向之一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了27家,其 优秀的市场表现也为行业提振了士气。
68家企业已进入A轮融资,产能落地与商业化推广成为了他们最关心的话题,而地方国资与供应链下游企业的投资将成为关键助力。
从创始人背景看,中科院仍是合成生物产业的最大摇篮,超过20家企业的创始人/核心产品来自于中科院体系之中,其中又以天工所与深圳先进院占比最大。
在具体的商业化路径上,医美美妆、生物基材料、食品添加剂与医药中间体是目前的四大主流方向,重组胶原蛋白和麦角硫因是最热门的两大单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