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写剧楼”凤钮寿山石熊佛西自用印
尺寸:3.4×3.4×6.8cm
印文:写剧楼
边款:佛西先生,白石。
出版:1.《齐白石印汇》P76,巴蜀书社,1988年。
2.《齐白石印影》P237,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
3.《齐白石全集·第八卷:篆刻》P253,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4.《齐白石篆刻集》P298,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5.《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107,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6.《齐白石印谱》P13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熊佛西(1900~1965),原名福禧,谱名金润,字化侬,笔名戏子、向君,江西丰城人。戏剧教育家,剧作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毕业,曾与茅盾、欧阳予倩组织民众戏剧社,创立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与田汉等组织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解放后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主席。著有《写剧原理》等。
![]()
齐白石篆刻艺术与文人交游的典范
——以“写剧楼”凤钮寿山石熊佛西自用印为中心
一、印章本体:艺术与工艺的完美融合
齐白石所刻“写剧楼”凤钮寿山石印章,尺寸为3.4×3.4×6.8厘米,印文“写剧楼”三字布局疏朗,线条刚健挺拔,体现了其“单刀直入、大刀阔斧”的篆刻风格。顶部凤钮雕刻细腻,凤首回望,羽翼舒展,兼具写意与工笔之妙,展现了寿山石雕的传统技艺与齐白石的审美趣味。边款“佛西先生,白石”六字简洁有力,既标明受赠者身份,又暗含文人间的敬重之情。此印曾收录于《齐白石印汇》《齐白石全集·篆刻》等六部权威出版物,足见其艺术价值与学术地位。
![]()
△齐白石刻“写剧楼”凤钮寿山石熊佛西自用印(局部)
二、齐白石的篆刻革新与文人印传统
齐白石自称“三百石印富翁”,其篆刻艺术以“胆敢独造”著称。他突破明清流派印的程式化束缚,从《天发神谶碑》和汉代急就章中汲取养分,形成“疏密对比强烈、刀痕淋漓”的独特风格。此印中的“写”字上部留红与下部密笔形成视觉张力,“剧”字右部斜笔如斧劈,彰显其“以刀代笔”的写意精神。齐白石曾言“印者,信也”,这方为熊佛西所刻斋馆印,既是艺术创作,亦是文人信义的物化载体,延续了自文彭以来“以印会友”的传统。
三、印主熊佛西:戏剧名家的文化坐标
熊佛西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奠基人,其“写剧楼”斋名源自代表作《写剧原理》,象征其对戏剧理论的探索。作为哈佛大学戏剧系毕业的高材生,他毕生推动话剧本土化,与田汉、欧阳予倩等共创中国戏剧现代化运动。齐白石为其治印,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书画界与戏剧界的跨领域互动。熊佛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此印或为其书斋钤用,见证其“以戏载道”的学术生涯。
![]()
△齐白石刻“写剧楼”凤钮寿山石熊佛西自用印(局部)
四、齐白石与知识分子的金石因缘
齐白石晚年常为文化名人治印,如为汪溶刻“汪慎生印”、为王永树刻自用印等,这些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文献价值。“写剧楼”印的创作背景虽无明确纪年,但从边款称谓及熊佛西生平推断,应完成于1940年代,时值齐白石篆刻巅峰期。此类交游印不仅拓展了齐氏“衰年变法”的实践维度,更构建了近代艺术精英的社交网络。北京画院藏齐白石300方印中,多为自用印,而此印作为他人订制之作,尤显珍贵。
五、金石精神的当代启示
“写剧楼”印承载的双重文化基因——齐白石的“工匠精神”与熊佛西的“戏剧理想”,为当代艺术跨界合作提供范本。其出版记录跨越1988至2002年,可见学术界对其持续关注。近年湖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对齐白石篆刻原石的专题展览,更凸显金石艺术的文化传承意义。这方印章不仅是刀石碰撞的杰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书画同源、诗印相通”的生动注脚。
结语
从一方印窥见一个时代。齐白石以刀为笔,熊佛西以戏为媒,二者通过“写剧楼”印完成了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对话。如今,这枚凤钮寿山石印章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人精神史的重要物证。其背后所蕴含的“印从书出”“艺道合一”的理念,至今仍启迪着后人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