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沉痛哀悼!
5月25日16时许,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讣告,我国手外科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因病抢救无效,于5月24日下午离世,享年87岁。
顾玉东院士是我国手外科、显微外科、肢体功能修复与重建外科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61年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顾玉东院士投身于手外科的学科发展,从零起步,带领华山医院手外科屡创“全球第一”,为我国手外科的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手外科泰斗是如何炼成的
顾玉东,1937年10月生于山东章丘,幼年随家人迁居上海。10岁时的一场脑膜炎高烧险些夺去他的生命,幸得一位彻夜守护的王医生救治。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成为好医生”的种子。1955年,初中毕业,顾玉东就报考了上海市卫生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化工厂保健站工作,后在党组织鼓励下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61年毕业时,他本计划投身心内科,却因国家需求被分配到华山医院手外科——一个刚成立一年的新兴科室,师从中国手外科奠基人杨东岳教授。
在杨东岳的引领下,顾玉东从书写病史、清创操作等基础工作做起,逐渐成长为手外科领域的开拓者。他回忆道:“杨老师教会我,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细节。” 1966年,他参与完成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开启了中国手外科的国际影响力。此后的六十年,他始终践行“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的信念,为100名失去手指的患者进行了足趾移植,成功率93%,彻底将华山医院手外科打造成全球顶尖团队。
顾玉东的行医生涯始终围绕“四心准则”——对患者有同情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事业有进取心、对同志有团结心。
他常以一次失败的手术警醒后辈:由于足背动脉和进入第二趾的血管非常细,在顾玉东做完手术后,“新造”的大拇指并未能恢复血供,导致19岁女孩因足趾移植失败失去脚趾,尽管家属宽容,他却自责多年,最终耗时五年首创“第二套供血系统”,在那之后,华山医院手外科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100%,彻底攻克血管变异难题。
在臂丛神经损伤领域,他打破传统思维,从数千例手术记录中发现颈7神经的代偿规律,首创“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1986年,一位黑龙江青年因车祸左臂瘫痪,传统疗法束手无策。顾玉东大胆移植患者健侧颈7神经,历经10小时显微手术,成功恢复患肢功能。这一技术被誉为“中国手外科对世界的贡献”,至今全球沿用。
顾玉东一生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并获“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医生”等殊荣。他的成就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学科转型:从工业创伤修复拓展至最热门的手—脑互动领域。
2018年,他与学生徐文东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研究,标志着我国在肢体功能重建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行列,该成果入选年度“最受瞩目研究成果”。
顾玉东常以“四重境界”勉励学生:能看病、能治疑难病、能预判疾病、愿为患者牺牲。他培养的团队延续着“肩并肩”传承——导师站在学生身后,既传授技艺,更承担风险。他开发的手指保健操惠及百万老人,主编的《中华手外科杂志》成为学科标杆,而那张写满病例的卡片墙,则见证了他从“拓荒者”到“领跑者”的每一步。
他视手内部肌功能重建为“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顾玉东院士87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查房,托起患者残掌道:“我们要治的不仅是存活率,更是拥抱未来的希望。
2025年5月24日,是周六,87岁的顾玉东如往常般到岗工作。自1961年从医以来,他坚持每周六天医院作息,即便晚年退居二线,仍参与查房、指导科研。当天下午,他在办公室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逝世。学生徐文东回忆,离世前三天,顾玉东还在听取团队关于“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国际反响的汇报,并嘱托“从修复手到重塑脑,攻克更多难题”。
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六十载医者生涯的缩影:病房、手术台、实验室构成他的人生坐标,患者的笑容是他毕生追求。
顾玉东院士用一生诠释:医学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征服多少技术高峰,而在于以仁心照亮每一个生命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