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充斥着幻象。那些声称能帮你看见别人生活的短视频,只要你稍加推想,就能意识到整个拍摄团队的在场,你情绪的起落取决于精心设计的脚本结构。这样的幻象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制造幻象也是一门艺术。真正的问题在于,幻象渐渐成了我们想象现实的基础。
在读到吉井忍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场景是很单一的。我最熟悉的无非是住处和办公室,以及通勤路上能打到的各种汽车的内饰。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的视觉信息构成了我对世界其余部分的想象。
这种处境至少会带来认知偏差。而其实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一些更敏锐的人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吉井忍的采访对象中有位摄影记者名叫都筑响一。他早年间在日本知名的时尚杂志当编辑,和海外艺术界多有来往。1990 年代初,有位海外的摄影师托都筑帮他找个拍摄场景,说他们想要制作一本介绍“日本风格”的摄影集。什么是“日本风格”呢?海外的摄影师解释说,就是简洁淡雅、清新自然,干净的榻榻米上摆一张极简风格的茶几,主人家坐着喝茶,还能看到庭院里的风景。
都筑试着找了找,发现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他这才意识到,不只是他自己,他身边的所有人,谁都没有过过那样的生活。在外国人的印象里理所当然的“日本风格”,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却很陌生。那时的日本正站在泡沫经济的尾巴上,外界对日本的想象仍是一派繁荣景象。但都筑明白,像当时热播的《东京爱情故事》之类的电视剧里那种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从没发生在他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他们住的是窄小的榻榻米房间,打工挣的钱也只能满足温饱和一点便宜的业余爱好。那些被媒体渲染过的理想生活,从来都不是大多数人的处境。
认清了这个现实,都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明明是他们这些普通的上班族和打工仔才最能代表真实的日本风格,那不如就把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拍摄下来,做成影集。都筑的这本题为《东京风格》(Tokyo Style)的影集出版于 1993 年,其中呈现了一百多个在东京生活的年轻人的房间。这些房间里没有一处刻意的家居设计,完全不像是杂志上那些精致的室内艺术的照片。一张床尺寸的榻榻米上堆着被褥,斜躺着一把电吉他,牛仔裤晾在玄关里,上班穿的西服挂在吸尘器的支架上。都筑现在已经是成名的摄影师了,但三十多年前,他拿着这组不太像艺术品的照片挨家找出版社出版,接连被拒绝,最后一家出版社不情不愿地答应了,条件是只给 3% 的版税。没想到影集出版后,读者的反响特别好。都筑拿他挣到的所有版税买了一百多本影集,送给了允许他拍摄那些房间的住户,还办了一场庆祝派对,请大家一起来玩。
我觉得都筑的影集和吉井忍的这本书有点像。它们都用具体的人的处境戳破了幻象。而当幻象被破除的时候,附着在幻象上的焦虑和压抑也就一并被破除了。都筑影集的读者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乡下人。他们把随书附赠的明信片寄还给都筑,上面写着,想不到东京人也住这种地方,俺家可好看多了。言语间是一种松了口气的轻快感。我觉得这样的感慨还挺可爱的。假如视野里只有被媒体包装过的信息,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加入一场心理竞赛,和想象中的对手较劲,无谓地消耗心神。而有时候,只有退出这样的比赛,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吉井忍说她书里的人们不在主流的赛道上,或许就是这个意思。他们都在标准明确的生活以外,选择了一种标准由自己定义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