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娇的世家杰出青年,在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之前,经历了很多。
简单概括为两个:受挫挨打,龙场悟道。
![]()
首先是受挫,挨打。
优秀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很优秀,通常会更有勇气,来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
三十五岁,正是该奋斗有所为的年纪,王阳明却遭遇了人生的一个大坎。宦官刘瑾专权,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个人。作为兵部武选司主事,王阳明上疏论救。因而触怒刘瑾,被当庭杖四十。芥菜树下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羞辱。之后,他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
不但如此,还连累了他爹。当然了,他爹本来也有个性。——坚决不跟当时如日中天的刘瑾来往;人主动来搭,他也不接茬。加上王阳明这一出,得,老爷子儿子去当一个未入流,没有品级得驿丞,管管车马邮件;老爷子明升暗降,调去南京当吏部尚书。
后来的大明举重冠军严小阁老世藩,口口声声念叨的“两京一十三省”,里面的两京之一,就是南京。只是跟洪武开朝时相比,早已此京非彼京。去了南边的京,就约等于养老等噶。
说回王阳明。
遭遇这样的挫折挫败,被贬入“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荒蛮之地。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接下来,就是龙场悟道。
虽然龙场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威,但在当时,不折不扣是一个地理的绝境,也是精神的炼狱。远离实现原来梦想的舞台,生活条件恶劣,自己疾病缠身,前途未卜……
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王阳明陷入了对“圣贤之道”的终极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人在龙场,这种追问便不可能停留于书斋里的哲学思辨。
他也曾按照当时的“理学”办法,去寻求一个答案。既然“格物致知”,那我就先“格物”。一头扎进竹林,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结果体力透支出现幻觉,落下了一身病。
七日格竹的结论,就是没格出“知”,倒格出了病。
于是,在龙场的寒夜中,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希望通过静坐冥想与自我对话,逐渐挣脱程朱理学“性即理”的困境。
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真理(天理)并非存在于外在事物中,而是内在于人的本心之中。所谓的“格物”,不是指对物进行死板研究,而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通过修正内心的杂念与私欲,使本有的良知(天理)得以显现。
这就打破了“心”与“理”的二元对立,将哲学的根基从外在世界拉回人的主体性。
道理要能在“事上磨炼”,实践才能出真知。就此,引出了“知行合一”。
他反对空谈,注重事功。知识必须通过行动验证,道德必须在实践中展开。此后他平定叛乱,治理地方,正是“知行合一”的鲜活注脚。脑子理清楚了,对自己人生的未来,看得更加清晰。
人的行动力就此激活。
能文能武的大宗师,出来了。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