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会已成为一大“酷刑”。比如下述场景,参与过的都深有体会:官腔满满,长篇大论,最后一致通过;全程面对PPT,讲完PPT也就开完了会;寒暄一会儿,闲聊一会儿,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下次“再议”......
《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显示,国内93%的会议都是低效率的: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组织者达不到预期,为此长吁短叹;听会者乏味无聊,逐渐讨厌和恐惧开会,甚至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形式主义、个人秀,是人类最拙劣的发明之一。
然而,对任何组织来说,开会又都不可或缺:不通过头脑风暴,如何能产生好创意?不集思广益,如何能完美解决问题?没有交流和沟通,如何能在关键点上达成宝贵的共识?
那么,如何破解“开会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先知书店以费城会议为例,总结了一场好会议的六个特征。
1
“权威坐镇:好的会场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开会需要一个气场强大的人坐镇,他的存在,能够使与会者保持严肃,使发言人言之有物,当会议出现重大疏漏时,他可以力挽狂澜。
费城会议中,这个人就是华盛顿。有人认为华盛顿对宪法贡献不大,因为整个会议期间华盛顿只讲了三次话,其余时间都沉默不语。
但没有华盛顿,费城会议早就散了,他就是定海神针。领导独立战争以及战争结束后立即解甲归田,为华盛顿赢得巨大威望。请他出任会议主席,就是让其个人威望为会议提供一种稳定的氛围。
而为了避免这种威望影响到会议的公正,华盛顿全程保持沉默,即使有代表冲他说话——会议规定,所有代表发言,都必须面向会议主席,这就杜绝了双方面对面辩论的可能,华盛顿成了隔绝矛盾的防火墙,确保了会议秩序。
但这种无声,可以看做是华盛顿每一天都在给予与会代表一种提醒:所有人政治平等,人格平等,无任何特权。会议的无座次安排,即可见一斑。
法律思维中有一种“大立法者思维”,是指为规则的制定者设立规则。显然,让立法者呈现出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华盛顿对费城会议无可替代的贡献。正如《民主的奇迹》一书所说,‘他的沉默中蕴含着他的力量,他的坐镇使联邦大会不致解体,议事得以进行。’
2
“闭门开会:让全部精力都沉浸于议题。真正为解决问题的会议,必须闭门开。首先,因为不面向大众和记者,与会人员不必说漂亮话、出风头;其次,私密的环境内,大家才敢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被听众或媒体断章取义。
费城会议是闭门开会的典范。会议厅前的石板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碎石,以减弱过往马车的声响。会场门口设置警卫,谢绝一切无关者出入,包括记者。
外在如此,内在亦是。会议全程要求代表不向外界透露讨论内容,会议记录不许抄录,更严禁公开。华盛顿在日记中对会议只字不提,麦迪逊在给至亲的信中讳莫如深。某代表不小心遗落地上一张记录纸,华盛顿予以重炮攻击,所有人既震惊又羞愧。
81岁的富兰克林喜欢下午和朋友们喝杯酒,大家怕他言多语失,每次都推出几位年轻代表去“陪”他。代表们回忆,那四个月的费城,充满了一种“鬼鬼祟祟”的气氛。
3
“充分辩论:“说话可以不算数”。开会如果只是为了举手,那十万人大会也不难开成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然而真正的会议是观点的交锋,即使小到几个人,也容易变成一场辩论赛。
费城会议与其说是开会,不如说是辩论赛。不仅各州之间吵,州内部也吵作一团,典型的如纽约三人参会,另外两人总是和汉密尔顿不一致。而马里兰州的四个代表,经常出现2:2的僵局。
费城会议的一个创举是,任何代表都可以“说话不算数”。已表决通过的提案,任何人都可以反悔,大会允许重新讨论、重新表决,并鼓励对任何发言及结论表达怀疑,有的议案前前后后表决70多次,这也是费城会议长达127天创下世界纪录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厌其烦、推倒重来的耐心,让各项事宜的结论越来越趋于合理。
出口成章容易,出口即真理却不容易,如果“说话必须算数”,那么,为了自己的脸面,错了也就错了,现实中,这样“带毒”结束的会议并不少见。
4
“不批不立:没有反对声音,很难有正确结论。一场会议中,即使某反对意见是错的,也会发挥平衡器的作用——敦促决策者小心翼翼。决策之后再翻盘比当面被“顶撞”,要糟糕一万倍。因此,反对的声音,对任何会议来说都不可或缺。
联邦宪法的成功制定,反对者贡献了至少一半的功劳。今天人们提到美国建国先驱,很多人想不起来乔治·梅森。然而,没有梅森,美国宪法就不是今天的模样。梅森正是制宪会议头号反对派。
梅森敢于向任何权威挑战,为坚持自己的理念,连自身利益和自己所在州的利益都可以弃之不顾。正源于他的坚决反对,四年后,国会通过了麦迪逊起草的《权利法案》;二十年后,奴隶进口贸易也被禁止。
梅森和其他代表的激烈“内斗”,使联邦宪法最终吸纳正反两方面意见,达至一个平衡的状态——对政府既授权,又限制。他因此被称为"美国启蒙之光"。在今天的华盛顿国会山,梅森的雕像,与世界最伟大的立法者们傲然并列。
不为反对而反对,而为把事情做正确而反对,这样的反对,是会议的题中之义,是会议的灵魂。如果一场会议中没有听到一句反对的声音,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失败的或者虚假的会议。
5
“妥协精神:克制比表达更伟大。我们总觉得妥协是贬义词,然而细想我们的生活,妥协其实才是常态。会议中的妥协更重要,相比于两败俱伤,各退一步就等于各进一步。所谓的“有话好好说”,前提是谁也别指望凡事太“完美”。
1788年2月7日,华盛顿写信给法国将军拉法耶特:“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州,作风迥异,境况各别,偏见不一,众代表却能摒除歧见,联合建立此一国家级政府的体制,此事对我来说,不啻奇迹。”
华盛顿的感慨,真实反映了会议期间他受到的煎熬和震撼。四个月的会议,矛盾多如牛毛,尤其面对最关键的三大矛盾时,各方吵到会议几乎解体:工商业州和农耕业州对税收的争执;南方州和北方州对蓄奴的争执;大州和小州对议员分配方法的争执。
了解到这些背景,再看后来定型的文本,能看到双方各自“后退”而留下的深深的辙印,不能不被其中的妥协精神所感动。
四个月的会议,每一项条文几乎都是妥协的结果,每个人都放弃了很多原本的主张。通常我们理解的妥协,是强势方迫使另一方让步,1787年的费城告诉我们,政治可以这样达成妥协。
费城会议最重要使命是制定新宪法,并把各州都留在联邦,期间种种妥协都是通过放弃枝叶,而坚守住了原则。如《民主的奇迹》所说,“华盛顿坐镇主席位,妥协精神就如和平之鸽,栖息在他的肩头。”今天,美国人已将“伟大的妥协”作为基本公民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以这样的智慧,来处理各种分歧。
6
“结果为王:只要是困难,就可以克服。开会是为解决问题,最终一定要形成有效决议。费城会议经历无数波折,多次险些解散,不时有代表拂袖离席。后人读代表们当年的发言,很容易看出来情势的紧张,以及担心会议流产的焦虑。
最严重的一次,会议第五周,所有动议都引起争执,各方剑拔弩张,整个会议无法再前进一步,会场压力持续增高,气氛暴躁而阴郁,制宪会议分分钟有可能鸟兽散。
这时,富兰克林要求发言。富兰克林,费城会议中的元老,被称为“美国先生”。此前,他想说什么都是写好稿子别人宣读,现在他站起来,亲自对所有人说道:
“如果今天,我们为了本地的私利而四分五裂,必将成为后世的笑柄与耻辱。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失败将令后人绝望,不会再有人试图用智慧与理性来建立一个政府,而只会诉诸战争、征服和偶然的运气。”
这番话,将历史重担一字字锤进代表的心中,提醒所有人,采用什么方式固然重要,但避免会议流产、避免合众国分裂,比什么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