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庆历八年四月戊寅日(1048年5月25日),赵顼(xū)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出生,他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
宋神宗像
他是宋朝(北宋)第6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在位期间主导支持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和熙河开边,是北宋继太祖和仁宗之后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神宗皇帝肖像
他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尽管对军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最终年仅三十八岁就去世,未能如愿以偿。赵顼还擅文史,支持司马光等人编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胸怀大志锐意中兴的宋神宗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宋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北宋学者陆佃说:
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
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
王安石的变法对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急于求成,利弊互见,并遭到许多守旧官员反对。王安石又自视过高,不愿接纳别人的意见。倡行“市易法”的平民魏继宗“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韩琦在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奏疏中称,“制置三司条例司虽大臣主领,然终是定夺之所”、“不关中书、枢密院,不奉圣旨直可施行者,如此则是中书外又有一中书也。”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入京途中,王安石夜泊瓜洲,有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同年十一月有彗星出现于天,曹太皇太后与高太后哭劝神宗帝不能用王安石。
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之后继续由神宗执行变法。
明代画的宋神宗
乌台诗案
1075年发生了赵世居(宋太祖玄孙)之狱,宋神宗处刑残酷。若凌迟、腰斩之法,熙宁以前未尝用于元凶巨蠹,而自是以口语狂悖致罪者,丽于极法矣。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
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
后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前宰相王安石也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黄州。苏辙被贬江西筠州任酒监,平日与苏轼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29人亦遭处分。张方平、司马光和范镇罚红铜三十斤,其余各罚红铜二十斤。乌台诗案于十二月结束。
与西夏的关系
宋朝韩琦日后总结,神宗的志向是
聚财积谷,寓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
宋代在赵匡胤建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顺利的兼并了南方的荆南、后蜀、南汉、南唐与吴越,但是因为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所以在北伐收付燕云时却在幽州(今北京)惨败于契丹人的铁骑,最终宋朝被迫放弃了“华夷一统”的梦想,承认契丹(辽)是对等的兄弟之国,但年轻气盛的神宗不想这么窝囊地被人欺负,于是立下了“灭西夏、复燕云十六州”的志愿。
经略熙河
王韶曾上书称:“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次年五月又设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王韶兼任知军,经略河湟地区,得到王安石的全力支持。八月,占领武胜军,改名镇洮军。十月,升为熙州(今临洮),并设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司,王韶为长官兼知熙州,本路所辖州、军,其时河、岷、洮三州尚未占有。次年三月占河州(今临夏市),军行近两月,千八百里,又占宕(今宕昌)、岷(今岷县)、叠(今迭部)、洮(今临潭)等州,宋复设河、岷、洮州,其余改为城、寨。熙河路辖区终于全部占有,对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
宋越熙宁战争
熙宁八年九月,越南交趾军攻占宋古万寨(今广西扶绥西北),十一月又大举进攻,水路渡海攻占廉州(今合浦)、钦州;陆路于次年正月攻占邕州(今南宁)。
熙宁九年(越南大宁五年,1076年)二月,宋任命郭逵、燕达统兵30万进行反击,失地相继收复。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宋军攻入交趾境内,击败交趾的象阵,交趾军溃逃,宋军攻占门州(今越南同登)。宋军从山间小道直插富良江(今红河),离交州(今河内)30里,交趾将舰船全部聚集南岸,宋军无法渡河,设伏诱敌,交趾中计渡河出击,宋军伏兵齐发,交趾大败,洪真太子战死。十二月二十一日(1077年1月18日)交趾王李乾德奉表求和,当时宋军因为冒着酷暑进入瘴地导致死者过半,于是郭逵接受降书后班师北返。
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西夏惠宗秉常拟割地与宋议和,被梁太后囚禁。七月,宋乘机出兵,五路攻夏。十一月末,宋将刘昌祚攻至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南)城下,即将攻入城内,为主帅高遵裕嫉功驰使制止,以致贻误战机,久攻不下,反被西夏决河水所淹,宋军被迫退回。李宪率熙河路宋军于九月初二攻占兰州,随即筑城。神宗采纳李宪建议,于次年正月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七月,宋神宗采纳徐禧建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
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神宗在银、夏交界修筑永乐城屯军,想要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战报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他从此也失去了斗志,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
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可惜最终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因病去世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
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顼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如今他的埋葬地到处都是农田,他看着一茬茬熟掉的麦子,应该也欣慰自己的梦想总算是在几百年后实现了。
宋神宗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而宋神宗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哲宗亲政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