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迷雾,由于缺少证据,或许永远无法拨开。
窘况之下,但我们可以清楚的是,它因何而起,事情的概貌如何,以及不同说法的不同指向、不同来源和背后不同的动机。
由此,我们也可以对谜团知晓个三五分,并在分析中,洞察事件背后的意义。
比如今天说的这个,赫鲁晓夫的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
他的生,无人质疑,他的死,却无人清晰——包括赫鲁晓夫和斯大林。
![]()
列昂尼德·赫鲁晓夫,1917-1943
一、其父其母
1914年,在乌克兰一煤矿基地,已经当上铁铸厂车间小头目的赫鲁晓夫,与一工友的女儿结了婚。
那时他才20岁,刚刚迈上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台阶。
他的妻子,名叫叶芙西尼娅,18岁。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尤利娅出生。
又2年,即1917年,他们又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列昂尼德·赫鲁晓夫。
这个儿子的生日,让赫鲁晓夫充满想象:在十月革命的第3天出生,即1917年11月10日,这个小家伙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
赫鲁晓夫的长子长女,右为列昂尼德
事实上,什么利好都没有给他带来。
1917年后的俄国,不仅有十月革命,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内战、饥荒和瘟疫。
工人罢工,德军来犯,赫鲁晓夫加入了红军。几年后,他出征打完仗回来时,妻子已经因伤寒而死。
1922年,当赫鲁晓夫重返那个名叫尤索夫卡、现在叫做乌克兰顿涅茨克的煤矿时,已经与一个女校的学生结婚了。
不久,由于亲友反对,两人又离婚,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年轻的继母,对孩子不好,疼爱孙子的奶奶不容她。
最终,他与区党校的一个教师尼娜结婚,并与之白头偕老。
列昂尼德,一直在继母和爷爷奶奶中间生活。缺少母爱,虽家境优渥,也是孤苦而生。
两个继母对他都不好,不过爷爷奶奶疼他。
![]()
晚年赫鲁晓夫全家福
赫鲁晓夫忙于仕途,家中关系又复杂,列昂尼德从小任性而不服管教,养成了叛逆的性格,据说他的亲姐姐也不喜欢他。
加上父亲步步高升,权力越来越大,这个儿子也越来越轻狂。“轻狂”这两个字,是他长大牺牲后,父亲对他的无奈评价。
比如,他会偷偷从父亲卧室扒出来一把手枪,和邻家小朋友去非洲打老虎。幸好被他姐姐告发了。
比如,他会开摩托车在大街上飞驰,从政府大楼的楼梯上冲下。
不过,最让赫鲁晓夫头疼的,是这个不听话的家伙,虽然他吵他了多次,可他还是不好好学习,且背着他交了许多女朋友。
18岁,他就与一女演员生下一个孩子。
这有辱父名,尤其不符合赫鲁晓夫农民出身,基层干 起,终身努力、严谨、一点一滴往上爬的那种价值观。
他背着父亲,与那个女演员领了结婚证。
女的叔叔,是个“托洛茨基派”。那个大肃反的年代,沾上一点“托派”痕迹,就可能掉脑袋。
赫鲁晓夫当然不同意这门婚事。当他们的面,严峻的父亲撕碎了他们的结婚证。
![]()
列昂尼德
靠学习是没有什么出路了。不过当大官的老爹,有几个是让孩子靠苦学谋未来的呢。站在老爹的肩膀上,列昂尼德仍然有许多机会。
他先是送他进了工厂,当了钳工。希望他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踏踏实实从钳工做起,一步步发迹。
钳工可不是一个工人,而是一个可划为工程师矩阵的技术专家。
但时也势也,已与赫当年大不同。列昂尼德不可能踏踏实实走父亲的老路子的。
赫鲁晓夫15岁时,是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工,自己没得选择,才跟着父母去打工的。他进入工厂当学徒,抓住人生每一颗稻草,奋力上位。
甚至不惜牺牲尊严,迎逢上意,违逆良心。
列昂尼德有个在莫斯科当大官的老爹,一出生就康庄大道的那种,怎么可能走他父亲年轻时的奋斗老路。
![]()
列昂尼德
二、其人其事
几年后,赫鲁晓夫又把儿子介绍到航空学校,在部队谋划他的未来。
在苏联空军兴起的年代里,列昂尼德“生逢其时”,顺着天时地利与人和,当上了莫斯科一家航空飞行俱乐部的教练。
期间,他的顽劣似乎仍未褪尽,酗酒、玩乐,还不交团费,不少受批评。
尽管如此,最后,他还是晋升为了第134轰炸机大队的中尉。
此时是1939年7月,离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不到2个月。
1940年芬兰战争开始后,一向英勇的列昂尼德,自愿加入空军战斗行列。
好男儿志在蓝天,放在沙场上,熊孩子立马变硬汉。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卫国战争打响。
战争一开始,列昂尼德就冲上前线。一个半月内,他执行了27次飞行任务——大多是在无人掩护的情况下。
![]()
感人的事迹渐渐呈现,诸多荣誉向他飘来。
报道说,他从不用父亲的名头来为自己的成功背书。
说他是个天才飞行员,英勇无畏的飞行员,优秀的飞行员,能“在空中像跳芭蕾一样驾驶战机”灵活作战……
他很快晋升上尉,获得红旗勋章。
子誉父荣,赫鲁晓夫莫大欣慰,甚为动容,给他拍电报称:
“干得好啊!我为你和你的战友而高兴……继续痛击那帮德国鬼子!……”
又一个月,在一次驾驶轰炸机与德军战斗时,列昂尼德的飞机被击中。
他紧急迫降,最后撞地而止。幸好人无大碍,只是一条腿摔伤。
白色的小腿骨,从他撕裂的靴子里刺了出来。
他在医院休养了1年,最后还是保住了这条腿,虽然走起路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这本是件光荣的事,为国负伤。但不知何故,也许此仗没有任何战绩可讲,赫鲁晓夫和家人很是低调,甚至引以为耻,几十年不提此事。(陶伯曼《赫鲁晓夫全传》159页)
![]()
在医院休养期间,他和一个海军闹了一场大事。
那天酒后,一个海军军官挑衅他,说你不是枪法准吗?你有种把我头上的酒瓶打碎。
列昂尼德也是酒后逞强,拔枪果断一枪,击中了他头上的酒瓶。
众友一片叫好。
那军官无颜面,很不服气,进一步挑衅说:不行,酒瓶还没碎,小子,继续。
这第二枪,不知是列昂尼德故意还是失手,一枪打中了他的头,当场命就没了。
一场血案,放在普通士兵头上,是要蹲监枪毙的。
但赫鲁晓夫在上,有人找到法律依据,让他儿子戴罪立功,再次进入了前线。
这次,他不轰炸机大队了,而是改飞雅克-7歼击机。
![]()
1943年3月11日,是列昂尼德最后一次驾机飞向蓝天。
那天中午,他与8名飞行员,从莫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起飞,在空中掩护地面的苏军部队,向前推进。
不一会儿,他们遇到了德军飞机。他们立即分成3个分队,与德军飞机在2500米的高空,开始了激烈空战。
列昂尼德和查莫林中尉,各驾驶一架飞机追上2架敌机,一直追到德军占领区的上空。
查莫林击落了一架敌机,列昂尼德在他右侧掩护。
这时,另一架敌机突然朝列昂尼德的飞机开火。瞬间,他的飞机栽下,以几乎是垂直的姿势,转了几圈,不见了踪影。
之后,列昂尼德便如在这个世界蒸发了一般,再无音讯。
![]()
三、其毁其誉
列昂尼德到底死了没死?到底是个什么结局?真相是个什么样子?
苏军调查救援了一个月,也没有见一个影子,最后不得不宣布,列昂尼德在与德国侵略者的英勇战斗中牺牲,国家追授这位英雄卫国战争勋章。
不过,英雄的名号,在20年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而迅即被风吹雨打去。
恶意的谣言,别有用心地说起,其主要说法是:
列昂尼德没有死,而是叛逃飞往了德军营中。斯大林为了防止他透露克里姆林宫的生活细节,派一支特攻队把他救了回来。
在准备以军法处置他时,赫鲁晓夫单独找到斯大林,在他办公室,关上门后,以弓身跪地、爬行抱腿的方式,哭着祈求斯大林饶自己儿子一命。
斯大林不同意,最后列昂尼德被枪毙。然后多年后,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在去斯大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
版本还不止这一个。
细节生动的,也远比我在此概述丰满得多。
但经过分析后,飞春读传认为,列昂尼德不存在叛逃一说。无论从背景、动机、后果,都找不到理由。
唯一的“理由”就是恶意诋毁。
靠谱的证词,一是查莫林的。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去世后,查莫林致信苏联有关部门,称自己为以前自己所做的伪证感到悔恨。
他说,当时飞行团指挥官要他在证词上做文章,自己被迫改证词,把真相掩盖了。
事实上,他说,当德军驾驶的FV-190突然向他袭来时,列昂尼德试图保护他,不料他的飞机中弹,顷刻间,他的飞机就被袭击成了碎片。
所以,事后苏联有关部门虽然多次组织搜寻,却一直未找到飞机残骸。
查还说,由于是落在了敌军占领区,所以那个指挥官也从没想办法去寻找列昂尼德的下落。
这就为列昂尼德结局的不同版本,提供了想象空间。
那个指挥官为啥要掩盖列昂尼德命陨蓝天的真相呢?
以上说辞,来源于2003年的俄罗斯《真理报》。
原因很简单,失踪,他就可以减小责任;而被击毙,他无法向赫鲁晓夫交代。
![]()
尼娜·赫鲁晓娃
另一个侧面的证词,是苏联解体后,列昂尼德的外孙女,尼娜·赫鲁晓娃,2004年在俄罗斯《星火》杂志第31期上发的一篇文章。
她也没有提出有力的证词,但却从事因、逻辑和生活细节上,否定了列昂尼德叛逃谣言。
她说,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正值克格勃在背后操纵政治,诋毁赫鲁晓夫的威望,使他一败涂地。其目的让世人看到,他的下台是理所当然。
基于此,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对赫中伤,从揭露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到他儿子列昂尼德“叛逃”,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生动地编出许多细节:赫鲁晓夫跪地抱腿哭泣求情,最后被斯大林无情驳回,因而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因私情而发起了报复。
![]()
列昂尼德,1942年
还有人说,后来赫鲁晓夫在列昂尼德案的调查中,派人做了手脚,以销毁儿子的劣迹和罪证。
对此,赫鲁晓娃说,列昂尼德在牺牲后不久就被追授国家荣誉,赫鲁晓夫没有理由为儿子的死感到耻辱,也没有必要去掩盖什么。
二战时,斯大林的儿子雅可夫曾被德国人俘虏,然后他们拿他要挟斯大林,最后斯大林不为所动,儿子最终死于战俘营。
如果赫鲁晓夫的儿子列昂尼德,同样有这样的下场,那么毫无疑问,德军会将其作为一个谈判的砝码。
但列昂尼德在空中一击后,仿佛硝烟般,在蓝天中烟消云散了,他的任何版本的野史中,均无雅可夫那样的剧情。
![]()
造谣者还拿出列昂尼德的杀人罪行、不交团费的劣迹,以及他妻子在他死后作为间谍被捕等事实,从逻辑链条上来推定其叛逃的合理性。
但如果结合当年的肃反运动,你就会发现,不少高官的妻子、儿子等最亲密的人,都会被牺牲。
赫鲁晓娃说,事实上,那个时代都是那样,并不能因其妻被捕被牺牲,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列昂尼德就有前科。
事实上,列昂尼德性格虽然叛逆,好逞勇逞强,也曾遭继母、甚至赫鲁晓夫亲生父亲的厌恶,但在战争一爆发,他就上了前线,27次无掩护的勇敢作战,战争打响后1个月就受伤了。
其飞行技术,在其任职的各个航空学校,有口皆碑,证书和荣誉就是有力说明。
至于为何赫鲁晓夫在他2000页的回忆录中,只有2处提及列昂尼德,赫鲁晓娃称,那是因为一个父亲对失去爱子,怀有最深沉的哀痛:
如果他不是赫鲁晓夫的儿子,那么他也许可以活到他老去,即便意外死亡,也可以留有全尸。
然而,“列尼亚(赫鲁晓夫对列昂尼德的爱称)死后,连一个祭祀的小坟丘都没有留下……”
![]()
列昂尼德纪念地
人世间最连心的就是父母心,赫鲁晓夫不可能不对儿子的逝世心痛。
不为人父,何知人苦。这种痛,是埋藏心底,只有在黑夜、在梦中、在自己老去时,才会慢慢思念。
下台后的赫鲁晓夫,最后一次家庭聚会,是在当年的十月革命伟大纪念日。当天,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个伟大的节日)我一直爱它,还因为列尼亚就出生在这革命的年代里,自那时起,我就一直把这一天当作他的生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