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五月初,泛海年报公布。
许多人惊讶地发现,曾经作为泛海控股旗下重要的金融版图之一的民生信托,已经不再是泛海控股的子公司。而是因为大股东的更换,成为泛海的联营公司。
有读者留言是好是坏事?这个干不敢随便乱说,要探究背后的真相,当然绕不过年报。于是打开年报,开始探索之旅。
上篇
年报表示:信托行业在监管深化、市场转型与风险出清的多重挑战中,呈现出“破局重构”的鲜明特征。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但政策端托底决心和力度明显加大,市场触底企稳信号逐步显现。
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更应该借助政策东风,加快风险化解、重塑经营的脚步。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主要就是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计挖掘经营现金流,进一步降本控费,保障公司有序运转;二是力争通过一切可行办法,推动债务风险化解,尽快实现企业突围脱困、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从收入占比来看,泛海控股几乎成为了一家金融类企业。金融板块业务收入达到87.56%,而房地产业务仅仅剩下12.14%。金融板块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亚太财险,民生信托则用了一句话概括:
民生信托则始终集中力量加快资产处置清收工作,积极与投资者进行沟通,争取妥善化解风险。
是否积极沟通?投资者最有发言权,截止到笔者发稿,民生信托已经被托管一年了。
仅从财务上来看,不把民生信托纳入合并报表的有这些改变。债权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预计负债都出现了大幅减少。
从财务上来看,“负债”会更少了一些。
民生信托已经好几年没有公布财报,即使曾经的母公司泛海控股也难以获取相应数据。也就是说,民生信托2024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受限,年报的说法,民生信托已于2024 年 11 月不再纳入泛海控股合并报表范围。
2024年11 月,民生信托董事会结构发生变动,公司在民生信托拥有的董事会席位已无法形成多数表决权,不再将民生信托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公司对民生信托由能够实施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并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
还有一些则是民生信托涉及的纠纷,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下篇
上篇主要是年报透视,这里来讲讲背后的事情。
泛海控股之所以将民生信托出表,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原因其实是在财务层面,战略层面兼而有之。切割的原因已经明确,董事会变动+股东权利受限。出表的好处:
一是亏损压力减轻,资产负债率可能优化,为其后续融资或债务重组争取空间;
二是出表可使其集中资源处理自身债务问题,减少非核心资产的管理负担,为后续资产重组或业务转型提供灵活性 。
所以对于泛海控股而言,这是好事。
但对于投资人而言,只能说不是坏事。
毕竟,泛海控股的债务问题仍可能影响市场信心。随着监管法规的补齐,监管对信托公司股东资质的审查趋严,泛海作为股东可能面临进一步约束。
虽实现财务隔离,但泛海作为原控股股东的责任决不能因此就抛弃。无论未来民生信托走什么样的风险化解之路,泛海短期内其仍需配合监管部门完成风险处置。
反观民生信托,目前还没任何实质性的动作。托管也有一年的时间,加上刚刚换帅,是朝着化险的方向,但距离投资者的期待相去甚远。
总结
民生信托出表是泛海控股与信托行业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短期内缓解了泛海的财务压力,但长期来看风险隔离效果有限,对于投资人而言,仅仅还能说不是坏事。
民生信托的终局还是取决于风险处置效率、监管支持以及泛海自身的债务重组。
对于投资人,等待注定漫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