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5年5月10日,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学术年会于吉林省长春市盛大召开。在会议中,“小细胞肺癌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推动小细胞肺癌(SCLC)诊疗规范化、增强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加速创新疗法的转化。作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志杰教授深度参与了联盟的筹建与会议策划。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王志杰教授进行专访,深入探讨免疫治疗在SCLC诊疗领域的突破与进展,并围绕SCLC精准治疗发表独到见解。
医脉通: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步进入SCLC一线治疗体系,临床治疗格局也在随之变化。您认为免疫联合治疗在改善SCLC患者长期生存方面带来了怎样的突破?临床中又应当如何进行患者筛选?
![]()
王志杰教授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免疫治疗联合以依托泊苷加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已被证实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并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长期生存的优势。例如,阿得贝利单抗是我国首个获批广泛期SCLC(ES-SCLC)一线治疗适应症的自主研发PD-L1抑制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APSTONE-1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患者的3年总生存期(OS)率达到21.1%(安慰剂组为10.5%)1,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该免疫联合方案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了一倍以上,使将近1/5的患者生存期超过3年,充分展现出了免疫治疗所带来的“长拖尾效应”。随着未来更多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的逐步公布,CAPSTONE-1研究免疫联合疗法的长期疗效将被进一步验证,为改善ES-SCLC患者生存预后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免疫联合疗法在ES-SCLC一线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但不同患者之间的治疗获益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寻找能够准确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从而精准筛选潜在获益人群成为当前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等,在免疫联合治疗模式中的疗效预测价值差强人意。近年来,SCLC分子分型研究揭示了一类特定亚型——I亚型,该亚型患者对化免联合更为敏感,生存获益亦更加明显,提示未来或可进一步探索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以提升治疗效果。
除分子生物标志物外,未来应将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以及肿瘤负荷等因素整合进分子分型体系中,以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精细的诊疗框架,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医脉通:近年来,SCLC的治疗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些新型联合疗法正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潜力。您认为当前有哪些值得期待的SCLC联合用药策略进展?
![]()
王志杰教授
当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多种联合用药策略,正在成为SCLC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为将抗血管生成药物引入现有联合方案中,形成“双微环境调节”策略。遗憾的是,贝伐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尝试目前尚未显示出显著的临床获益。除了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免疫联合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模式也正在探索中,目前已有研究方案表现出初步的疗效获益。
在化疗药物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细胞毒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RNA聚合酶II抑制剂芦比替定在ES-SCLC二线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同时,IMforte研究显示,芦比替定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改善ES-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提示其在SCLC治疗中具备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2。
此外,一些创新药物亦值得关注,例如靶向DLL3和CD3的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药物Tarlatamab。尽管该药物在国内尚未上市,但其在国际研究中已展现出令人振奋的临床疗效,未来将其与化疗、抗血管药物等联合应用,或能为SCLC治疗带来新突破。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如B7-H3 ADC在SCLC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随着相关研究数据的不断披露,期待ADC类药物在SCLC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与免疫治疗、抗血生成药物等联合,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为SCLC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除了新药研发及联合用药之外,与局部治疗手段的联合也是推动SCLC诊疗进步的重要方向。例如,放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免疫激活作用,放免联合或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总之,未来SCLC的治疗发展不仅依赖于新药的开发,更在于如何更好地整合不同治疗模式,实现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局部治疗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构建出更为精准、高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体系。期待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长期生存的希望。
医脉通:近年来关于SCLC分型、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等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您认为小细胞肺癌是否也正在走向“分型治疗”的时代?目前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期待?
![]()
王志杰教授
SCLC是一种异质性强、侵袭性高的恶性肿瘤,既往研究者通过治疗反应结果区分敏感型和难治型SCLC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选择,但该分类方式属于事后判断,并非理想的预判方法。临床亟需“前瞻性”分类方法,用以指导患者治疗方案。
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相比,SCLC在分子分型的发展道路上走得较为曲折。早期,SCLC被简单地归类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在此框架下进行分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SCLC的分子分型变得更加精细。例如,有学者基于转录组学的研究将SCLC划分为SCLC-A、SCLC-N、SCLC-P、SCLC-Y四大亚型。随后有学者提出SCLC-I亚型,该亚型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应答相关基因表达,或为免疫治疗的潜在优势人群。此外,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也为SCLC的分子分型带来了新的视角,国内团队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样将SCLC划分为四个亚型,并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了具有前景的效果。
当前,SCLC的分子分型研究已进入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但整体体系仍不够完善,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整合多组学数据,并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精准、全面的多维度分子分型体系,为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此外,基于分子分型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将分型结果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患者获益。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SCLC将从“一刀切”治疗向“精准施治”的范式转变,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结局和生活质量。
结 语
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突破、联合策略的持续探索、新型药物的开发以及分子分型体系的逐步完善,SCLC的诊疗正在迈入一个更加精准、多元的新时代。可以预见以分子分型为基础、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的综合诊疗模式将成为SCLC管理的核心路径,而本次“小细胞肺癌联盟”的成立,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助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SCLC将不再被视为“难治之症”,而是向着可防、可控、甚至可治愈的方向不断前行,为患者实现高质量长期生存带来坚实保障。
专家简介
![]()
-王志杰教授 -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内科胸部肿瘤病区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青拔
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JAMA Oncol、Med、Nat Commun、Sci Adv及Cell Rep Med等等杂志发表论文。
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罕见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委
北京整合医学会胸部肿瘤转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The Global 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 Standards Committee of IASLC Committee Member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主编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等。
参考文献:
1. Cheng Y, Wang J, Zhou C, et al. 84P Adebrelimab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ES-SCLC): 3-year update of the phase III CAPSTONE-1 study[J]. Immuno-Oncology and Technology, 2023, 20.
2. Jazz Pharmaceuticals. Jazz Pharmaceuticals Annou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verall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esults for Zepzelca® (lurbinectedin) and Atezolizumab Combination in First-Line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EB/OL]. 2024[2025-5-8]. https://investor.jazzpharma.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jazz-pharmaceuticals-announce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overall.
编辑:Eureka
审校:Felicia
排版:Kenke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