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 新外语” 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何宁 王守仁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影响各行各业,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需建设回归教育本质的“ 新外语”,专注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人工智能交互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并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外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外语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深化新外语建设,改革外语教育教学,使得外语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 新外语; 人工智能; 外语教育
正文
1. 引言
中国外语专业历经数十载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创新,带给外语专业诸多挑战和机遇。 近两年,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 ChatGPT、DeepSeek 等相继问世,造成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巨震,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人工智能应用的转变逐渐引发外语学界关注,已有研究者对人工智能带给外语教育教学的颠覆性变化和深远影响开展了一定探讨 ( 胡壮麟 2023;文秋芳 2024;何莲珍 2025;郑燕虹等 2025)。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 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具有“ 门类众多、特色各异的特点”,因此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须“ 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 坚持分类推进”。 笔者曾于 2021 年指出,外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置身度外,应倡导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相一致的“ 新外语” 建设理念( 何宁,王守仁 2021)。 “ 新外语” 的内涵是“ 将外语专业的发展与新文科建设挂钩”,具有以下特点:①领域新,是“ 大外语” 向其他学科拓展,包括相近专业、文科其他专业、理科、工科等领域,进行交叉渗透、跨界融合;②内容新,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从单向学习外国转到中外双向融通,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包括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等;③手段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语料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机器赋能;④模式新,包括跨学科新研究范式和新教学方式,如国别研究课程采用“ 研究性教学+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国别研究领域( 地理、历史等维度) 自主选择课题( 王守仁,何宁 2022:5-6)。 新外语体现新文科建设在外语学科门类中的落地,具有外语专业的鲜明特色和问题意识。 本文拟聚焦新外语内涵中“ 手段新” 的特点,阐发在“ 深化” 新外语建设中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推动外语专业创新发展以应对挑战,继续走在时代前列。
2. 新外语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是“ 提升国家形象”,“ 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吴岩 2021:10)。 新外语是根据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提出的主张,是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建设与发展外语专业,我们首先需要回归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高校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掌握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关键能力。 高校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价值观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是重中之重。 新外语的建设与发展须落实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专业教学,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明确教育的本质,认清高校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给外语教学形态究竟带来哪些“ 革命性” 变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学生业已在语言练习、论文撰写、课堂汇报中使用 DeepSeek、ChatGPT 等来提升作业质量。 关于传统外语专业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哪些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哪些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操练、纠错反馈等可由人工智能辅助完成,并且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学方面的应用将不断拓展。 我们要能把握外语专业学习中人工智能应用的趋势,善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设计。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外语建设,学生的能力培养依然是核心。 2025 年“ 两会” 期间,施一公在一次采访中提出:“ 面对 AI 一定要有定力,一定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最根本的技能,学会科学方法论,掌握批判性思维”( 王怡洁 2025)。 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外语专业,即回归根本,夯实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形成定力。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人类就无法成为技术的主人,主动驾驭机器,而是陷入被动状态,成为机器的附庸、奴仆。 人机相互成就的前提是人的自身须足够强大。 外语运用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外语界的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语言能力是外语专业的立身之本。 就翻译领域而言,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翻译任务来看,质量超过一般译员,速度更是远超人力所能及。 因此,我们需专注于高水平双语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使外语专业人才有能力辨别翻译优劣,编辑翻译文稿,产出高质量译文,引领人工智能翻译发展的方向。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模型和算力是决定性发展因素,而外语专业人才正可以在数据和模型优化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已有不少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运用语言知识提升包括大语言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成为外语人才重要的研究和职业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交互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高水平外语人才的关键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化及其辅助功能发挥与使用者的人工智能交互能力密切相关。 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专业人才相比,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外语人才重要的竞争力。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包括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行为层面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 王守仁 2019:47)。 在行为层面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方面,目前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十分明显,而这两点正是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能力的内涵包括“ 问题意识、分析推理、专业思维和研究方法”( 王守仁 2020:10)。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广度和数据处理方面远超普通人,但就问题意识和专业思维的深刻性而言,人类因其主观能动性始终走在前面。 Hua et al. (2025) 指出,目前大语言模型的分析在演绎推理( deduction) 方面较突出,但在归纳推理( induction) 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能力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辨识与核查的能力,能警惕算法偏见,避免落入生造文献等 AI 幻觉的陷阱。
3. 新外语建设的路径
3.1 新外语建设的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
新文科建设“ 融合创新” 的一项内容是“ 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 吴岩 2021:7),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是新外语建设的重要途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外语建设需将人工智能融入外语学科发展和外语专业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外语学科的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方向建设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知识体系和传授知识,巩固语言、文学等外语专业的立身之本。 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建立较为完备的外语学科知识图谱,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各类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库较为庞杂,外语学科各方向细分模型的建立需要外语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通过与计算机专业人士合作开发专业的垂直模型,嵌入外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各阶段的教学,加强外语专业学科人才培养。 同时,积极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开展合作,通过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拓展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理工学科的交叉复合,通过参与人工智能细分模型“ 智能体” 开发,探索外语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实现新外语的转型建设,彰显外语学科和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作用。
从外语专业的教学方式来看,教与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空构建等都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 从 20 世纪后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到 21 世纪的外语类慕课建设、翻转课堂等,外语教育始终注重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致力于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语言学习成效。 语言学习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果方面的表现都远超以往语言学习工具。 过去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课后学习,并通过多种形式拓展第二课堂,力图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生成式人工智能恰好能让这一切变成现实。 听说读写译任何一种语言技能学习和操练,只要学生想学,随时随地都可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来实现。 因此,我们需重新审视课堂内外的区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安排。 专业教学要能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语言操练和专业知识学习。 笔者讲授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英国小说”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建设与发展,通过接入 AI 智能助教“ 小慕解题”,在学生学习全过程中提供辅助。 智能助教已具备 DeepSeek 推理能力,不仅能给出课程习题的详细解答,还能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深入分析问题,提供学习策略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学内容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知识传授要实现从知识传播向知识鉴别的转变。专业知识体系是外语专业的根基。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以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知识学习不再具有唯一性,任何感兴趣的知识都可通过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获取。 但是,专业知识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外语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决定了与人工智能交互的效率和质量。 虽然人工智能储备的知识数据超过任何单一人类个体,但如何有效调取数据,使其为我所用,尤其需要使用者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并具有敏锐的知识鉴别能力。 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提供的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知识鉴别能力和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判别、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比如 DeepSeek 火爆之后,很多微信公众号不时推送所谓的“ 辣评” 文章,其中有些可能出自人类之手,有些则可能是人工智能所为,内容信息的真伪鉴定需对所涉领域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2 新外语建设的基础:外语专业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外语建设要采取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教育融合的方式,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对外语专业教师队伍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 外语专业教师需具有较强的人工智能素养,“ 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借人工智能之力,提升创新能力,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 李艳等 2025:26)。
外语专业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外语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不同形式的应用,而不能以观望的姿态继续循规蹈矩地开展传统的外语教学。 外语教师应主动熟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技术水平、实际效果等方面,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考核重点和评估方法等,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思考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方式。 正如 DeepSeek 的深度思索所展示的,与提问者的对话无论是否具有明显的延续性,都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了解、判断和解读提问者的过程,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互动。 这种互动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人机互动不同,而是带有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性质。 DeepSeek 的推理过程包含对提问者动机的判断,若是连续提问,还会结合之前的提问来推测提问者期待的结果,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意识。 哲学界研究者指出,“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与人类交互中呈现一种交互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参与交互实体的一种潜在行动能力,包含交互实体的目标导向性和自主性”( 殷杰 2024:125)。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外语专业教师应将其看作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 语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跨文化、跨人机的交流能力,如此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效开展外语教育实践,推动外语教育教学发展。 当然,这种人机交互一方面将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交互能力和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在实践层面,外语专业教师可通过人机协同与互补培养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的效率和效果。 从教学设计来看,外语专业核心课大多注重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然而人工智能应用让成果产出成为可能,致使写作、翻译能力训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已有学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修改论文,甚至不乏学生完全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的成果。 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在应用人工智能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减轻人工智能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外语专业各类课程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问题式写作,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设计教学智能体,提升了新型教学设计的效果。 从教学评价来看,外语专业课程需改变评价方式,明确学生自主创作与工具辅助的界限,采用多元评价来全面评估学生的课程表现。 例如,以研究性论文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可将论文写作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从过程管理来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语言能力、与人工智能的交互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外语教材编写实践可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获取海量教学素材,并可运用提示语筛选、整理、改写和编排教学素材,从而极大节省材料收集和选取时间,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提升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外语建设需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本质,回归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标,教学方式上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能力,教学内容上突出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知识的吸纳,着力提升外语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促进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外语教育发展。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一员,外语专业的核心依然是语言和文学,对于认识世界各国社会和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在铸造外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中心位置。 王文斌(2025:5) 界定外语师生的专业素养时,将母语和外语的“ 语言功力及文学修养” 视为“ 外语学科的定海神针,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最大识别度”。新外语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守正创新,没有守正,基础不牢;缺乏创新,没有出路。 推进融合创新,包括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革新外语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关键能力培养,是新时代新外语建设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带给外语专业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外语专业的发展始终具有韧性。 外语专业对于人工智能无须过度焦虑,而应积极求变,推进新外语建设。 不断进取的新外语必将继续得到学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外语界》,2025(2),版权归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