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一开始就不应该相信欧洲的适航证,我们把他们想的有点太好了,所以在大飞机上,所有欧美的东西,能不用,尽量不用,哪怕成本贵点也不用,欧洲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适航证问题上设置诸多障碍,给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在大飞机领域,适航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通行证”。欧洲的适航审定体系,长期以来在全球航空业占据重要地位,被众多国家认可。中国大飞机项目起步时,出于融入国际航空市场的考虑,对欧洲适航证寄予厚望,认为只要满足其标准,就能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
欧洲方面在适航审定过程中,不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设置复杂且苛刻的技术门槛。这些要求,有些甚至超出了国际通行标准,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他们以所谓的安全、环保等理由,对中国大飞机的设计、制造、测试等各个环节进行百般刁难。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不过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大飞机市场的垄断地位,遏制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崛起。
例如,在发动机排放指标上,欧洲提出的标准在短期内几乎难以实现,且与美国等其他航空强国所采用的标准存在差异,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是在刻意为难中国大飞机项目。在飞机材料认证方面,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无端质疑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进行冗长且高成本的额外测试,而对欧美本土企业使用类似材料却大开绿灯。
面对欧洲在适航证问题上的种种行径,中国深刻认识到,依赖别人的标准和认可,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坚定了走自主创新、自主适航审定的道路。在大飞机制造过程中,逐步减少对欧美零部件和技术的依赖,加大自主研发投入。
这一决策,虽然在短期内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实现中国大飞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自主研发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中国不仅能够摆脱欧美技术封锁的束缚,更能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的适航审定体系。
近年来,中国在大飞机自主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国产发动机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性能逐步提升;自主研制的航电和飞控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国的适航审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建立起了一套科学、严谨、符合国际趋势的审定标准和流程。
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在挫折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的奋斗史。不再依赖欧洲适航证,坚持自主可控,让中国大飞机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未来,中国大飞机必将凭借自身实力,翱翔于全球蓝天,为世界航空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