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研体系中,同⾏评审(peer review)被视为维护学术质量与公信⼒的核⼼机制之⼀。在投稿流程中,审稿⼈通常会针对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写作质量等⽅⾯提出意⻅或质疑。对作者⽽⾔,审稿意⻅不仅是⼀把标尺,更是科研成⻓的“催化剂”,它能够帮助作者发现漏洞并完善思路,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
然⽽,不少初次投稿或经验尚浅的研究者在收到审稿意⻅后会感到压⼒:如何区别审稿⼈的“建议性修改”和“批判性质疑”?哪些意⻅可以通过合理解释来应对,哪些⼜需要在修回稿中⼤幅修改?为此,本⽂从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了常⻅的审稿意⻅类型、典型句型及应对策略,希望对⼴⼤科研作者有所裨益。
常⻅审稿意⻅类别与典型句型
1. 研究设计与⽅法不⾜
审稿⼈关注点:研究⽅法是否严谨、可重复性如何,是否能够充分⽀撑研究假设或⽬标。
1)典型审稿意⻅句型
- “The methodology section lacks sufficient detail to allow replication of the study.”
- “A more robust justification for the choi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s needed.
2)真实案例
- 在⼀篇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的定量研究(Smith et al., 2021)中,审稿⼈A指出:“作者未说明如何分配实验组与对照组,且对问卷量表信效度检验缺乏⾜够介绍。”
作者在修回稿的做法:
- 在“Participants and Procedure”部分新增⼀段,详细描述了被试纳⼊标准及排除标准;
- 增添了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α和KMO值,以说明量表内在⼀致性与结构效度;
- 补充了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分配流程图。
3)应对策略:
- 细化研究⽅案:明确说明实验步骤、受试者来源以及变量测量指标;
- 可重复性要点:尽量让读者⽆需额外信息即可重复实验;
- 科学依据与规范:使⽤经典⽂献或相关指南(如CONSORT、PRISMA等)来论证⽅法的可⾏性与规范性。
2. ⽂献综述与研究动机不充分
审稿⼈关注点:⽂献回顾是否全⾯、深⼊;研究动机和创新性是否得到清晰呈现。
1)典型审稿意⻅句型
- “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incomplete and does not adequately situate the current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xisting research.”
- “The authors should clearly justify why this research question is important and how it extends previous work.”
2)真实案例
- 在⼀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材料科学论⽂(Li et al., 2020)中,审稿⼈B指出:“作者在引⾔部分仅提及早期研究,对近三年有关新型纳⽶电极材料的关键进展缺乏引⽤。
作者在修回稿的做法:
- 新增⼀部分“Recent Advancements in Nano-electrode Materials”,并引⽤了过去三年内的5篇⾼影响⼒论⽂;
- 对⽐说明了这些研究成果与⾃⼰⼯作之间的差异,从⽽凸显了⽂章切⼊点和创新性。
3)应对策略:
- 梳理主线:先整体概述研究领域,再聚焦于具体问题;
- 突出创新:明确与已有⽂献的差异性或承接关系;
- 及时更新⽂献:确保引⽤⽂献的时效性(如2~3年内的核⼼⽂献)。
3. 结果分析与讨论缺乏深度
审稿⼈关注点:结果是否有数据⽀撑,讨论是否结合已有理论或⽂献,能否解释异常结果或局限性。
1)典型审稿意⻅句型
-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but not adequately interpreted in the contex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behind the observedphenomenon is required.”
2)真实案例
- 在⼀本医学期刊的临床实验论⽂(Garcia et al., 2019)中,审稿⼈C提到:“作者缺乏对负性结果(non-significant findings)的解释,亦未将其与近期类似研究进⾏对⽐。”
作者在修回稿的做法:
- 在“Discussion”部分新增⼩标题“Limitations and Explanation of Null Results”,从⽣理机制和样本特征两⽅⾯阐述了可能导致负性结果的原因;
- 对⽐了2篇近期发表在同领域期刊的研究,以说明本研究结论与之保持⼀致,具有可⽐性。
3)应对策略:
- 深度解读:不仅要列出数据,更要就背后原理、机制或应⽤前景进⾏讨论;
- 对⽐分析:与其他研究的差异和联系对⽐越细致,讨论越有说服⼒;
- 承认不⾜:对不符合预期或负性结果,可在限制与展望部分展开分析。
4. 语⾔表述与写作结构问题
审稿⼈关注点:语⾔的准确性、逻辑衔接与段落/章节安排,是否⽅便读者阅读。
1)典型审稿意⻅句型
- “The manuscript would benefit from careful editing for clarity and readability.”
- “Section 3 and Section 4 should be rearranged for better logical flow.
2)真实案例
- 在⼀篇⼈⼯智能算法论⽂(Zhang & Brown, 2021)中,审稿⼈D点名批评了⽂章结构:“作者将算法实验结果放在阐述算法思想之前,导致读者阅读体验较差。”
作者在修回稿的做法:
- 将原第4节“实验结果”调整到第5节,并在第4节“算法原理”中新增部分⼩结,帮助读者先理解⽅法;
- 补充更为清晰的逻辑引导语句,例如:“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next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model…”。
3)应对策略:
- 结构先⾏:先分析各章节信息的逻辑关系,再进⾏排布;
- 语⾔润⾊:可结合专业的语⾔润⾊⼯具或寻求⺟语审校;
- 引导与过渡:适度使⽤过渡句,让读者在新旧段落或章节切换时思路不被打断。
5. 参考⽂献的选取与标注
审稿⼈关注点:参考⽂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研究内容的紧密相关度;同时也包括引⽂格式的规范性。
1)典型审稿意⻅句型
- “Some key references on this topic are missing; please include recent studies published in the last 2-3 years.”
- “The reference list must be revised to follow the journal’s guidelines for citationsand formatting.”
2)真实案例
- 在⼀篇环境科学领域的⽂章(Ahmed et al., 2022)中,审稿⼈E注意到:“作者遗漏了最近⼏篇关于污染物检测新技术的核⼼研究,且⽂献格式与期刊指南不符。”
作者在修回稿的做法:
- 补充了3篇近2年内发表于⾼⽔平期刊的污染物检测⽅法学⽂献;
- 使⽤⽂献管理软件EndNote统⼀排版,将引⽂格式改为期刊要求的“Author-Year”格式,并修改了⽂献列表中所有⼤⼩写、期刊名缩写等细节。
3)应对策略:
- 保持最新:定期检索本领域⾼⽔平期刊或会议论⽂,更新参考⽂献库;
- 严守格式:通过EndNote、Mendeley或Zotero等⼯具快速检查引⽂格式,减少⼈⼯失误;
- 引⽤准确:引⽂必须与正⽂陈述⼀⼀对应,避免错引或过度引⽤。
如何⾼效回应审稿意⻅
在实际应对审稿意⻅时,以下四个步骤会让修改⼯作更具效率,也更容易获得审稿⼈的肯定。
1. 逐条整理审稿意⻅
- 建⽴⼀个表格或Word⽂档,把审稿⼈的每条意⻅做成简要清单;
- 按类别(⽅法、结果、参考⽂献等)或章节顺序整理,避免遗漏。
2. 针对性回复并说明修改之处
- 在“Response to Reviewers”或“作者回复信”中保留审稿意⻅原⽂,并在下⽅⼀条条回复;
- 若意⻅可采纳,需描述具体的修改⽅案以及论⽂中对应的修改位置;
- 如果对审稿⼈意⻅持不同⻅解,可提供⽂献或数据⽀撑,礼貌且理性地阐述理由。
3. 标注修订痕迹
- 在修回的稿件中,使⽤⾼亮、批注或期刊规定的修订⽅式(如track changes)标明修改;
- 如果篇幅较⼤,可在⽂档最后附上“修改前后对照表”。
4. 保持礼貌与感激
- 感谢审稿⼈付出的时间和精⼒;
- 即使是尖锐批评,也要认可其可能带来的正⾯启示。
补充案例:⼀次“彻底⼤修”的成功经历
为体现以上步骤的具体操作流程,下⾯简要分享⼀位硕⼠研究⽣在投稿期间经历“Major Revision”(⼤修)后成功录⽤的案例。
1. 背景:
- 作者在某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投稿了⼀篇关于⾏⼈再识别的论⽂。
2. 审稿意⻅汇总:
- 研究⽅法部分缺乏对超参数选择的讨论;
- 实验结果表格仅列出准确率,未展示平均精度均值(mAP),也缺少与主流算法的对⽐;
- 缺乏对失败案例的可视化分析。
3. 作者回复及修改要点:
- 研究⽅法:在论⽂Methodology部分新增⼀⼩节“Hyper-parameter Tuning”,通过图示展示不同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结果对⽐:补充⼀张综合对⽐表,将本算法与当前3种主流模型的Accuracy与mAP进⾏对⽐,并提供了详细的误差分析;
- 可视化分析:在Supplementary Material中增添失败案例(如背景过于复杂导致模型识别错误)的可视化结果,并讨论其产⽣原因。
4. 最终成果:
- 在修回约⼀个⽉后,审稿⼈通过评审,论⽂成功被接收。作者在答复信中翔实且礼貌地阐明了所有修改细节,赢得了审稿⼈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