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重视成人这个问题,并习惯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活动,实现对成人身份的确认,这就是成年礼,古时称为冠礼。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冠礼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是人们对冠礼的认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冠礼具有“责成人之道”的重要价值。隋代王通说“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意思是说如果不举行冠礼,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人。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成人?成人的标准有哪些?
首先,举行冠礼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儒家认为,冠礼是成人的标志,成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能力不同,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不同:6岁学习数目和四方之名;8岁学习礼让、廉耻;9岁学习朔望和六十甲子;10岁就要离开家庭,向老师学习文字和侍奉长者的礼仪;13岁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经》;15岁时为“成童”,练习名为“象”的舞蹈,并且学习射箭和御车。这样,到了20岁,才有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和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礼记·曲礼》中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要为他举行成年礼。
其次,冠礼蕴含丰富。《礼记·冠义》较为集中地阐释了成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焉。”先秦时期,通过“加冠”这种方式使之成为成人,然后要求他行成人之礼仪。行成人之礼仪,就是要求他以人子、人弟、人臣、晚辈的身份行礼做事,具有孝、悌、忠、顺的德行。因此古人认为冠礼非常重要,“冠者,礼之始也”。
为了凸显内涵的不同,“三加冠”成为冠礼的核心仪式。《仪礼·士冠礼》中记载,三加冠,首加缁布冠。缁布冠本是一块黑色的布,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要忘记祖辈创业艰辛。在三种冠中,缁布冠地位最低,代表治人的资格,给孩子戴上缁布冠,主要是希望他从此抛弃幼稚童心,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仪式中还要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缁布冠之后,还要再加皮弁,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皮弁是用白色鹿皮缝制的,与朝服配套使用,代表着武力、军事,希望加冠者从此以后保持成人的威仪而不懈怠,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
第三次加冠是加爵弁,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爵通“雀”,在祭祀等重要场合佩戴。
经过缁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冠服也越来越尊贵,这都是嘉勉加冠者以后有所成就。《礼记·冠义》云:“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次加冠,逐次赋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和责任,希望加冠者在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
另外,加冠之后还要命字。古时,出生时由父亲取名,举行冠礼时,再由正宾取一个表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在社会交往中,名与字使用的场合不同,只有长辈对晚辈或是尊者对卑者才能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要称字,表示尊敬。
冠礼的意义,除了在仪式上通过三加冠、命字的方式赋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外,还要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礼记·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一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容体”“颜色”“辞令”,才能真正理解“礼”的意义,才能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虽然,《仪礼》《礼记》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不再举行传统冠礼,但是冠婚结合的民间习俗、共青团组织的成人仪式还广泛存在,冠礼赋予年轻人“成人之道”的价值意蕴,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个人只有懂得“成人之道”,才能准确认知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才能努力地去学习、工作,整个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下去。
(作者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