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路透社等5月4日报道,在意大利举行的中、日、韩及东盟10国(共13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方联合发布声明,明确反对“以关税为武器的单边主义”,并宣布将以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扩大本币结算规模、推动供应链“去美元化”等举措,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一被外媒称为“亚洲版贸易宣言”的联合行动,正值美国与日本、东盟的关税谈判濒临破裂之际——美日汽车关税僵局未解,美越农产品谈判停滞,美高官急访亚洲的“救火”行程更凸显其战略被动。当RCEP成员国以经济一体化对抗关税霸权时,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自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成立以来最剧烈的重组。
一、关税铁拳反噬:美日谈判崩盘与东盟“冷遇”背后的战略困局
1. 美日“汽车关税死结”:从盟友到筹码的残酷博弈
美日第二轮关税谈判的破裂堪称“盟友反目”的典型案例。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美国若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将导致日系车企年损失超150亿美元,而美国消费者每年需多支付450亿美元购车成本。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不仅拒绝日本提出的“农产品换汽车关税”方案,甚至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牛肉、猪肉市场,并威胁将日本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日本财务省官员私下透露,东京正考虑抛售部分美国国债作为谈判筹码——这一“金融核威慑”虽被视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险招,却折射出美日同盟在贸易领域的信任崩塌。当昔日盟友不得不以“金融武器化”相威胁时,美国“关税铁拳”的反噬效应已显露无遗。
2. 东盟“热脸贴冷屁股”:越南的尴尬与东盟的觉醒
与美日谈判的“硬碰硬”不同,美国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谈判更像一场“单方面施压”。尽管越南总理范明政曾公开表示“愿与美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但美方在谈判中却提出三项“毒丸条款”:要求越南接受“数字贸易零关税”、允许美国企业完全控股越南电信运营商、承诺不与中国共建5G网络。这些条件直接触及越南主权与经济安全底线,导致谈判陷入僵局。更令东盟国家警惕的是,美国以“人权问题”为由推迟与越南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谈判,却同时加速推动菲律宾、泰国加入其“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反而促使东盟国家加速向RCEP靠拢——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已开始研究用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新加坡更提出“建立东盟版SWIFT系统”的构想。
3. RCEP“去美元化”暗战:亚洲经济自主权的觉醒
13国联合声明中最具战略深意的,当属“扩大本币结算规模”的承诺。数据显示,2023年RCEP成员国间本币结算占比已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8%,中国与东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突破5.6万亿元。这种“去美元化”趋势不仅是对美元霸权的挑战,更是亚洲国家摆脱“美元陷阱”的战略选择。以中日韩为例,三国央行已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总规模达4800亿美元,足以覆盖区域贸易80%的短期流动性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RCEP框架下的供应链重组正在加速:中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柬埔寨、老挝转移,日本将半导体设备生产迁至马来西亚,韩国则与印尼共建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链。这种“你中有我”的经济嵌套,使任何单边关税制裁都可能引发“伤及自身”的连锁反应。
二、美高官“救火”背后:从关税施压到地缘让步的艰难转身
1. 农业部长“急行军”:用大豆换选票的短视算计
面对亚洲盟友的集体“反水”,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宣布将于5月下旬访问日本、越南、菲律宾,试图以“增加农产品进口”为诱饵,修复贸易关系。这一策略的逻辑清晰而脆弱:美国农产品出口占其GDP的0.8%,但却是特朗普核心票仓——中西部农业州的命脉。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暴跌93%,导致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农民破产率激增40%。如今,维尔萨克试图将“亚洲市场”包装成“救世主”,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RCEP成员国已通过“早期收获计划”实现农产品关税逐步清零,而美国农产品需面对平均12%的RCEP内部关税壁垒。更讽刺的是,日本正用从美国节省的关税成本,加大对澳大利亚、巴西的农产品采购——维尔萨克的“救火”之旅,可能沦为一场自取其辱的巡回推销。
2. 军事威慑的“退场”:从航母外交到经济牌的战术转型
美国在贸易领域的被动,折射出其战略资源的重新分配。过去十年,美国海军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年均达10次,但2023年已降至6次;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原计划2024年部署亚太,却因中东局势紧张被迫调往红海。这种军事力量的“收缩”,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启用经济牌:拜登政府试图通过“芯片四方联盟”(Chip4)、“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等机制,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然而,RCEP成员国已用行动表明其立场——马来西亚、越南拒绝加入Chip4,印尼禁止向美国出口镍矿,日本则私下向中国出售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当军事威慑失效、经济牌又遭反制时,美国的战略空间正被压缩至危险边缘。
3. “亚洲抗美同盟”的虚与实:团结的脆弱性与中国的平衡术
尽管外媒热衷炒作“亚洲抗美同盟”概念,但这一联盟的脆弱性同样显著。日本虽在关税问题上与美国交恶,却在军事上深度依赖美日安保条约;东盟国家普遍奉行“大国平衡”战略,既想从RCEP中获利,又不愿彻底得罪美国。中国的角色尤为关键——既要推动RCEP框架下的经济整合,又要避免被盟友视为“新霸主”。这种微妙平衡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既鼓励东盟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又承诺“不强制任何国家弃用美元”;既支持RCEP成员国加入CPTPP,又拒绝接受其中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这种“建设性模糊”策略,既降低了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又为未来谈判保留了灵活性。
下一步:从“关税谈判”到“规则重构”的临界点?
当前局势存在三种可能演进方向:
方向一:美国“战术妥协”换取亚洲“有限合作”
为避免被彻底挤出亚洲市场,美国可能同意对日本汽车关税实施5年豁免,并允许越南等东盟国家以“配额制”扩大对美农产品出口。作为交换,亚洲国家将承诺不加入任何“去美元化”国际组织,并允许美国企业有限参与RCEP框架下的数字贸易谈判。此举虽能暂时缓解贸易紧张,但无法改变美国在亚洲经济秩序中的边缘化趋势。
方向二:RCEP“扩容”催生多极化贸易体系
若美国继续强硬,中、日、韩及东盟可能推动RCEP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部分条款互认,并邀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加入“RCEP+”谈判。这一“去美国化”的超级自贸区将覆盖全球30%的GDP和28%的贸易量,直接挑战WTO现有规则体系。届时,全球贸易可能分裂为“美式规则”与“亚洲规则”两大阵营。
方向三:军事冲突“黑天鹅”打断经济整合进程
最危险的情况是,美国为转移国内矛盾,在南海或台海制造军事摩擦。若美军航母编队在黄岩岛附近与解放军发生对峙,或美军特种部队介入台海,亚洲国家可能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将导致RCEP供应链断裂,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甚至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这种“安全困境”的爆发,将使所有经济合作成果化为乌有。
结语
当13国财长在意大利签署联合声明时,他们不仅是在反对关税壁垒,更是在为亚洲经济自主权筑起一道防火墙。美国的关税铁拳或许能砸碎几个茶杯,却无法撼动RCEP这座正在崛起的经济堡垒。历史正在证明,任何试图以霸权思维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的努力,终将被时代洪流淹没。亚洲的未来,不在于与美国的零和博弈,而在于能否通过RCEP的纽带,将“去美元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冲刷旧秩序的江河。贸易战的硝烟终将散去,但经济自主的火种,已在亚洲大陆悄然燎原。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