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南京爆发了一波高校迁建潮,不少学校在新城建设新校区,或者直接将学校搬过去。
但也有一些高校的迁建计划在宣布后就被搁置,比如三江学院迁建江苏软件园,从提出到如今已经10年过去,消息像石沉大海一般。
然而就在最近,这项计划终于有了新进展!
4月30日, 江苏软件园党组织关于区委巡察集中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提到:成立吉山基地工作推进组,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推进三江学院尽早开工建设!
图源见水印
01.
这段话里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江宁政府部门没有放弃引入三江学院的计划!
要知道,在此之前,种种信号都让人们猜疑,三江学院迁建项目是不是彻底黄了。
一方面,三江学院吉山新校区建设的官网,在2022年完成最后一次更新后,就一直停留在了此页面。
图源见水印
而三江学院迁建项目的相关报批,能查询到的,也停留在2021年。
另一方面,去年2月份江宁区曾公布一份闲置土地情况公示,三江学院吉山新校区的4幅用地就赫然出现其中。
这在当时也被人们认为是三江学院迁建计划泡汤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这次在政府官方发文中再提“推进三江学院尽早开工建设”是意义重大的!
没放弃,就意味着还有希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可能也能证明三江学院迁建的计划没变!
去年底,“《江苏软件园城市设计》暨《江苏软件园控制性详细规划》NJNBg020规划管理单元”正式得到批复。
但引发我注意的不是江苏软件园的规划,而是在规划管理单元之外,原三江学院计划建新校区的位置。
也就是下图圈出来的位置,位于正方大道以北、 宁丹路以西。
仔细对比会发现,三江学院新校区的规划似乎是没变的。
或者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至少这块地还没有其他新用途,用的还是之前三江学院新校区的规划。
这是新规划里看到的三江学院新校区地址上的鸟瞰建筑模型↓
这是三江学校新校区之前出的规划↓
当然,单凭一张图、一段话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未来还有待继续观察。
但至少,这个计划还没黄!
其实三江学院新校区如果能建成功,将同时利好迁入地和迁出地,正方新城迎来高校加入,铁心桥也能腾挪出大片用地。
02.
回顾一下三江学院吉山新校区推进的始末:
三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其来历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前身)。学校现有铁心桥主校区、东校区、南校区、东山校区四个校区,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600余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60个本科专业。
最早传出三江学院要建吉山新校区,还是在2013年。
2014年,此事正式坐实。当年 12月24日,三江学院与江苏软件园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并明确了项目的意向选址。
随后2015年3月24日,江苏省发改委做出批复:同意三江学院建设新校区迁建工程项目。
2018年4月,三江学院迁建工程的环评公示三江学院迁建工程将于2018年10月开始建设,预计完工时间在2020年10月份,工期2年,总投资超19.8亿元。
2020年,中国二十冶与三江学院签署了《三江学院校区迁建项目洽商备忘录协议》。
2021年7月,三江学院校区迁建工程进行预审选址申报和全要素条件申报。
2022年,江苏发改委官网上发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准三江学院校区迁建工程项目的批复”,项目建设工期为27个月。
进南京择校家长群
获取更多考试升学信息
此时新校区规划也正式公布:
项目迁建的地点,就位于江宁经济开发区正方大道以北,宁丹路以西的江苏软件园内。
三江学院校区迁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为78.28公顷,其中A1、A2、B、C为高等院校用地约45.53公顷,D、E、F、G、H、I为科研设计用地约22.86公顷,市政道路9.89公顷。
三江学院新校区将按照承载2.4万在校生的规模规划,规划校园建筑面积77.248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6.1854万平方米,地下11.0635万平方米。其中科研设计用地为远期规划发展用地,拟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
未来三江学院新校区,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优势,引山水纳入校园布局,形成山水交织的环境系统。
在规划设计上将打造的是“一核辉映、双轴贯穿、三江汇聚、四区融合”的空间结构,创建多个策略性的功能核心,即该四个地块区域内的关键建筑物,作为总体布局中的“活力节点”,再通过中间景观绿轴为空间骨架相链接,形成“玉带连珠”的空间走势。
在轴线和节点上打造三江文明之路,和智慧创新之轴。 让校园建筑景观与吉山周边人文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吉山软件小镇周边的文教中心和新的人文景观。
但也是到此,三江学院吉山新校区就再没有了消息。
03.
事实上,这两年南京高校在本市迁建、扩容的现象越来越多。
过去大家都喜欢调侃“宁散计划”, 很多南京的高校都去外地城市建分校,当然调侃归调侃,这也是南京高等教育实力强劲的体现。
但现在这个局面出现转变,一方面有不少高校合作和高校资源的引入,另一方面南京高校在本市的“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相继落地新校区或者迎来扩建。
● 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启用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林业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白马校区的建设,是溧水与南林大牵手合作的新成果。
白马校区规划总占地1971亩,总建筑规模114万平方米。本次启用的校区总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包括学习院楼和生活区。
随着白马校区的启用,南京林业大学“一校三区”的战略布局也正式成型,共拥有淮安校区、新庄校区、白马校区。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将采用的是“1+3”办学模式,即考生第一学年在南京白马校区学习,第二学年起在南京新庄校区学习。
去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迎来首批约5000名师生。
● 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新校区启用
去年7月开始,南京知名211高校南京农业大学,正式从卫岗校区、浦口校区向江北滨江新校区搬迁。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9个学院部分师生以及学校行政机关各单位陆陆续续搬至了新校区。
目前,整个新校区已经聚集了12000余名师生。而根据规划,新校区一期是可以容纳1.6万人规模的。
● 南航江北新区国际校区规划
去年10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奠基仪式在新区举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临近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校区占地400亩,建成后可容纳师生4500余人。
扬子江校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直升机、无人机等领域推进校地融合,为江北新区集聚高层次教育资源、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深度服务所在区域打造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高质量赋能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 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二期)规划
根据此前规划了解到,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项目位于浦口区桥林新城,临近浦乌路,北至秋江路,南至林西路,项目占地约1097亩,总建筑面积约469933平方米。
其中,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将吸引1万多名在校学生和近2000名教职员入驻,每年还将为2万多人次提供各类学习、培训服务,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全省的产教融合示范区。
至于新校区二期,去年7月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二期项目全要素条件审批通过,项目分为A 、B两个分区,用地面积约44.6公顷。
A分区,用地性质A31高等院校用地(100%),用地面积223735.15平方米,容积率≤1.5,建筑高度≤35(m),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
B分区,用地性质A31高等院校用地(100%),用地面积222191.29平方米,容积率≤1.5,建筑高度≤35(m),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
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效果图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龙袍校区要来
近日,据江苏省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显示,龙袍校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及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该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
六合龙袍校区规划占地867亩、办学规模12000人、新建校舍建设总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相关设施,预计总投资26亿元,通过专项经费、老校区置换、办学资金结余、大学科技园等相关服务收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项目计划采用一次规划两期建设方式,建设周期10年,拟于2024年启动,2025年开工,于2033年前完成。
未来随着龙袍校区的落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也将形成仙林、中山、龙袍的办学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龙袍校区是由六合区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校区服务园区、以专业带动产业、以科研促进创新,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龙袍校区建成后,将坚持“大学+产业+园区”理念,推进教学、管理、服务提质升级,布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工程等产业发展亟需专业。
在今年初的签约活动现场,还有一批校地企产业合作协议签约落地。
有没有发现,这些高校的迁建也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
而这种趋势无论对学校还是城市来说,是共赢的。
很多学校想扩容,城市中心的主校区基本很难满足,而对于新城片区最不缺的就是地,他们需要发展需要人气,因此在相关政策上也会给到高校更好的条件。
最终的结果就是,市中心承载减负,新城区得到发展,高校规模也得到扩大。
高校集聚推动城市发展的例子,南京一直都有。
在南京的高校版图上,位于紫金山东麓的仙林大学城和位于方山脚下的江宁大学城都已形成较大规模,青年人在此集聚,推动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随着大量师生的迁入,将为区域带来巨大的社会消费力,区域内交通将越发完善,商业也将遍地开花,随着生活配套的不断升级,反促更多人口的流入。
另一方面,配合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就业机会将大幅增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每年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这些人才可以精准对接当地的产业需求。
企业可以与高校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定制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于城市发展来说,这就是南京更大的优势,而南京也在更好地利用这一点!
文章来源:孟祥远、南京择校
升学考试、择校政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