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资讯 | PV-info
从益智玩具跨界光伏,沐邦高科曾是资本市场的“跨界明星”,却在2025年因触及退市红线被实施ST。这场崩塌背后,是管理层、中介机构与资本玩家的“合谋”。
退市危机:核心数据敲响警钟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沐邦高科全年营收仅3.3-3.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2-5.2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11.7-14.4亿元。这一数据距离“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退市警示线仅一步之遥。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存疑:与甘肃潮讯的2.4亿元单晶炉合同在签订、退货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交易所已多次质疑交易真实性。
甘肃潮讯作为一家参保仅5人的小微企业,却签下占沐邦高科全年营收70%的订单,合同金额在2.24亿元与2.4亿元间反复变动。更蹊跷的是,该订单未收取任何预付款,却在发货9个月后以“行业不景气”为由全额退货,导致1.98亿元收入被冲销。这种异常交易模式,与紫晶存储等造假案例高度相似。
跨界光伏:高溢价收购埋下祸根
2022年,沐邦高科以9.8亿元高溢价收购净资产仅1.7亿元的豪安能源,溢价率高达751%。收购时,标的公司承诺四年净利润超7亿元,但2024年豪安能源却陷入亏损,触发9.8亿元业绩补偿条款。然而,原实控人张忠安通过参与定增耗资1.5亿元,在股价暴涨200%后套现离场,完成“零元购”式利益输送。
这场收购的本质是资本套利游戏。沐邦高科在宣布跨界光伏后,累计抛出280亿元投资项目,实际投入却不足15%。通过“画饼式”扩产计划,公司募集14亿元资金,但资金链早已千疮百孔——截至2024年三季度,其应付账款高达13.21亿元,子公司因拖欠设备款被冻结资金7045万元,商票逾期占货币资金比例达27.74%。
资本游戏:定增与减持的精准操控
控股股东在定增解禁前半个月抛出“5000万-1亿元增持计划”,推动股价3个月内暴涨200%,但7个月后仍未实施增持。同期机构持仓从14家锐减至5家,1.7万散户成为高位接盘者。
从时间线看,沐邦高科的资本运作环环相扣:先通过跨界故事拉高股价,再配合业绩对赌、定增解禁等环节完成利益输送。当监管问询函接踵而至时,公司已陷入“营收靠小微客户、利润靠业绩补偿、现金流靠拖欠货款”的恶性循环,最终沦为资本市场的“空壳玩家”。
中介失职:看门人为何集体沉默?
除了沐邦之外,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甚至定增审批机构,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会计师事务所对2023年7.83亿元商誉未计提减值,却在2024年一次性全额计提,被交易所质疑“前期应计提未计提”;保荐机构对跨界收购的合理性论证流于形式,未提示光伏行业周期性风险;定增审核机构纵容公司用虚无的扩产计划募资。中介机构的集体失声,加速了这场崩塌。
更讽刺的是,作为转型“旗手”的总经理郭俊华,在暴雷前带着877万元年薪辞职。从高管到中介机构,多方参与者似乎早已预判结局,却选择在风暴来临前悄然撤退,留下中小投资者独自面对退市残局。
维权困境:投资者如何破局?
目前,投资者该如何破局?是否会通过集体诉讼,指控沐邦高科涉嫌虚假信息披露、财务造假及高管欺诈?据统计,核心证据包括单晶炉合同退货未及时披露、收现比从100%暴跌至51%、高管异常变动等。若证监会调查坐实造假,此案或成继康美药业后的又一标志性案件。
维权难点在于举证责任。投资者需证明公司主观造假意图,而沐邦高科将责任推给“行业波动”“客户违约”等客观因素。此外,原实控人张忠安通过参与定增“合法”套现,中介机构责任认定亦存在模糊地带,这些都将增加维权成本。
此案后续进展,将检验注册制改革的成色。若不能从严追究财务造假、利益输送等行为,资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恐难破解。唯有强化中介机构连带责任、完善退市赔偿机制,才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最后借用业内大佬的一句话:不敬畏投资者,不敬畏光伏,不敬畏天道,这就是下场!
20240310:
查询资料、进群等请添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