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剃刀
2025年4月30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完成人类史上最强大的脉冲磁体系统。这个由30余国参与、耗资220亿美元的巨型工程,用18米高的中央螺�管和六个环形磁体构建出比地球磁场强28万倍的电磁牢笼。当这个重达3000吨的磁体心脏开始跳动时,它能将氢等离子体加热到1.5亿摄氏度——比太阳核心还要热十倍。
在法国南部的组装现场,俄罗斯制造的9米直径环形磁体正与中国生产的10米磁体精密对接。日本提供的43公里铌锡超导带材在零下269度的液氦中蜿蜒,美国制造的支撑结构要承受相当于两架航天飞机起飞的推力。这种场景在ITER已成常态:真空容器由韩国焊接,低温恒温器由印度铸造,磁体馈线由中国布线,每个部件都来自不同大陆的工厂。
最核心的中央螺线管由六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需要3年制造周期。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用直径4.25米的巨型线圈缠绕出13特斯拉磁场,其储存的6.4千兆焦耳能量足够让纽约时报广场的灯光持续闪耀15分钟。当它与欧洲制造的24米直径环形磁体协同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场能让等离子体持续燃烧500秒,实现输入50兆瓦、输出500兆瓦的十倍能量增益。
这个数据在核聚变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前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虽实现能量净增益,但采用的是惯性约束而非磁约束方案。ITER的突破在于首次在工业级规模验证了托卡马克装置的可行性——要知道,其真空容器单是焊缝就长达13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
超导材料的供应链更显国际合作本质。俄罗斯贡献了120吨铌钛超导材料,日本生产了全球75%的铌锡超导线材,中国则包办了所有磁体馈线系统。这些材料需要在零下269度的极端低温下工作,印度提供的低温系统每天要循环5000升液氦,这相当于冻结整个西湖所需的制冷量。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始于2006年的项目在2025年提前完成建设目标。随着私人资本开始涌入核聚变领域,ITER已启动技术转移计划。2025年4月的公私研讨会上,初创企业首次接触到ITER的磁体设计数据库——包括200万份工程图纸和15PB实验数据。这种开放姿态预示着,当ITER在2035年实现氘氚燃烧时,商业聚变电站或许已同步落地。
站在环形组装大厅里,直径30米的低温恒温器正将各国组件整合成完整系统。这个钢铁巨兽的每个螺栓都印着不同国家的标准,却要共同承受每平方米80吨的电磁应力。正如ITER总干事所说,这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人类面对气候危机的共同答卷。当第一束等离子体在2028年点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聚变之光,更是全球化协作的新模式。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截止到3月31日 ”未来知识库”精选的百部前沿科技趋势报告
(加入未来知识库,全部资料免费阅读和下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