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梦幻曲》指引我进入《童年情景》的,这是舒曼二十八岁时创作的钢琴套曲,十三首迷人的标题小曲勾起一个个不一样的童年,人们的童年情景因此回来,我的也回来了。
我的童年里没有木马游戏,我第一次见到木马是我儿子骑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前后左右是其他孩子骑在高高低低的木马上,那是在北京石景山游乐场。尽管如此,旋律生动的《木马游戏》仍然让我想到自己拿着弹弓去偷袭树枝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这是我的童年游戏。没有一次成功,每次弹弓射出的石子,不是打中树干就是擦着树叶飞去,麻雀腾空飞散,逃之夭夭,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有一次射偏后打碎一户人家的窗玻璃,轮到我逃之夭夭。那么多年过去后,《木马游戏》里的琴键之声,让我的情绪转化成思绪,回到童年的玻璃破碎声中。
我的童年里也没有壁炉,我第一次见到壁炉是三十五岁首次出国在巴黎的一家餐厅里。我凝视壁炉里欢快跳跃的火焰,想到童年时煤球炉里烧红的煤球,火焰在煤球炉里没有欢快的样子,它不会跳跃,只会上升。然后我告诉坐在身旁的一位法国汉学家,在我童年的时候,火不用来取暖,只用来做饭烧水。我说浙江家乡的冬天十分寒冷,最冷时达到零下三度甚至四度,那时候屋子里没有暖气。雪天里我穿着单薄的球鞋去上学,放学回家时双脚已经麻木,我把穿着球鞋的双脚架在煤球炉的边沿,烤火取暖,让双脚重新获得存在感。几次烤火成功之后,因为大意,右脚球鞋的胶底烧着了,我跳起来踩灭火焰,烧焦的鞋底有了一个无法弥补的洞。那个冬天我失去了球鞋,靠一双棉鞋行走在雪中雨中,棉鞋浸湿后不再保暖,我的双脚在寒冷里增加了潮湿的感觉。《在壁炉旁》的旋律柔和安宁,家人围坐在壁炉旁轻声说话的安静情景清晰可见。在这个温暖的曲子里,我感受到的是相反方向的童年,一双寒冷孤独的脚走过来的童年。
我的童年里有《入眠》。《入眠》的节奏微微摇晃,摇篮似的摇晃,舒缓的旋律显示孩子逐渐入睡的过程。中间部分的转调让乐曲短暂地走向另一个方向、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方向。正是转调的出现,让我回到自己童年的《入眠》。春天或者秋天的童年,尤其是夏天的童年,天还没有黑,鸟儿还在鸣叫,其他孩子还在奔跑嬉闹,我的父母却逼迫我上床睡觉,我心里充满委屈,羡慕还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心怀不满是我的转调,转调结束后,我渐渐走入睡眠,越走越深。
《梦幻曲》是这组钢琴套曲的灵魂,所有美好的童年情景汇聚到了这首细腻动人和静谧甜美的乐曲里,这可能是舒曼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它经常从《童年情景》里脱离出来,被艺术家们单独演奏,而且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我不知道第一次听到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也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当我知道这是舒曼《梦幻曲》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它叫《梦幻曲》。
不知道什么原因,刚开始的时候,我听完这首梦幻般和弦的乐曲之后,记忆就会给我推送过来一个残酷的往事。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的父亲自杀身亡,这个同学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站在操场的一个角落不停哭泣。我们正在打乒乓球,不是正规的乒乓球桌,只是一张放在操场边上的长桌子,桌面有几条裂缝,乒乓球落在裂缝上会出现不规律的变向。长桌中间放着一排砖头,充当球网,我们用的球拍没有胶皮。当时长桌两端各有十多个同学排队,输了一球的下去,赢球的继续打。我们一边打乒乓球,一边对着那个哭泣的同学喊叫,让他加入进来。在我们不断喊叫的邀请声里,他哭泣地走过来排队,轮到他打球的时候仍在哭泣,可是他手感不错,连赢两球。赢下第一个球他不再哭泣,赢下第二球他笑了,是笑出了声音的笑。
为什么舒曼优美的《梦幻曲》会在我这里勾起这个残酷往事,我想应该是这个往事结尾时的自然转折,这就是人生旅途上的梦幻曲。这个同学没有像我们那样放下书包,而是背着书包打球,并且连赢两球,他由衷的笑声在我记忆里响起时,每次都让我感慨生活的强大,生活能够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