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禔,又名王福庵(1880年~1960年3月2日),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他是现代书法篆刻家,也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王禔五十岁时居住在上海,擅长篆刻,书法擅长篆、隶。他得到吴昌硕的鼓励,另辟蹊径,专门研究小篆与金文。其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他所篆的《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受到行家肯定,成为学习篆刻的范本。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王禔的代表作不准出境。1964年,王禔的夫人遵其遗愿,将887件印章、书画、碑贴等捐赠给西泠印社收藏。
王禔的书法和篆刻作品技艺精湛,更蕴含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他的篆书线条柔和刚劲,既参考了大篆的章法布局,又不失小篆的个性特色。线条的运用上,他能够做到当直则直、该挺则挺、当婉则婉、该曲则曲,干净利落,且起笔收笔讲究藏头和护尾,线条显出一种含蓄、中庸的内涵。
字体结构对称均衡,字型修长,笔画婉转通畅,含有一种内敛、含蓄的清雅之美。他的篆书筋骨内含,挺秀停匀,沉健朴茂,给人以安详静穆之感。 王禔在章法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他尝试将大篆的章法特点融入小篆之中,通过统一排列和淡化象形特征等方式,使得篆书的整体布局更加和谐统一。
王禔的篆书作品给人以沉着朴茂、筋骨内含之感。他的线条逆入平出,温润流畅,细而不弱,粗而不肥,如铁画银钩般刚劲柔美。字形结构内敛含蓄,婉转通畅,气韵生动。端庄中见灵动,圆转中见遒劲。
王禔的篆书艺术还与他精湛的篆刻技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些篆刻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篆刻功底,也为其篆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滋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