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我的公众号瞄了一眼,忽见有人留言:
王老师,您好,我是河北师大的一名博士生,目前在做八十年代《文论报》研究。在研究的时候,我发现《文论报》在八五年时改为了《青年评论家》,自此《文论报》在全国报刊中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在资料中发现您在当时的改刊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而这次改刊,以及“青年评论家”的命名跟您参加兰州会议有关,是这样吗?叨扰王老师了,因为《文论报》之于八十年代文学乃至八十年代的理论与批评太为重要了,但是目前学界几乎没有太多关于《文论报》的文献和记载,所以我想挖掘一下,以此来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打扰之处,还请王老师原谅[抱拳][抱拳][抱拳]冒昧打扰您了[玫瑰][玫瑰][玫瑰]
我回复了这个有心的博士,如果研究当代文学史,尤其是改开后青年批评家之一代崛起史———我们正式以"批评家"的名义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当时顽固传统势力正式交战且分庭抗礼,很快,我们迅速占领了当代文坛的主导位置,引领潮流,且以独特的"声音"开始改变中国。
我的回复又引来这位博士的再度回应:
感谢王斌老师回复,我现在正在搜集资料,准备写《〈青年评论家〉与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群体》,因为我通过各种资料和访问发现,上海的吴亮、程德培等八十年代的重要批评家的稿件,都是您去约的,对于八五年的《文论报》而言您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而这一次的改刊对于《文论报》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风格大变,打开了批评视野。这些史实太重要了,如果被时间淹没实属可惜,不知道王老师有没有相关的回忆录文章,我现在能找到的还不多,刚刚买了您的《沉思经典》,还没来及看完,我一直想把这些史料打捞出来,如果说八五年以后的《文论报》重构了中国文艺的批评空间,那么我觉得您是重要的重构者,对于八十年代的文学批评而言意义重大。
我一直觉得,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而言,有一大批被淹没的人,包括八十年代重要报刊的编辑群体,而您曾经的这段编辑生涯,您和同时代人对于《文论报》乃至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是应该被铭记的!
时光不语,历史却有痕迹,翻阅报刊的过程中一再看到王老师的名字,更证明了我的猜测[玫瑰][玫瑰][玫瑰]
我的记忆,似乎又重返了我久已挥手告别的痛苦岁月。为了《青年评论家》报,我受了太多的内心苦难,当时的"他们"用各种方式打击迫害我,手段之下作卑劣令人发指,若非老作家徐光耀(电影《小兵张嘎》的编剧,我们省文联主席)及时出面保护我,处境于我必是一场悲剧。所以88年后,在李陀、张暧忻夫妇的召唤下,我去了北京,从此开始了我流浪北京的人生,从此再没回到河北文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