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秒,能改变什么?
在10米跳台的顶端,0.3秒的误差足以让水花从“针尖入水”变成“浪花四溅”,全红婵的207C动作,正是毁于这转瞬即逝的0.3秒。两人分差最终锁定在10分,相当于每个裁判少给0.5分。
这是全红婵职业生涯第三次因207C动作与国际大赛金牌擦肩。从2023年起,她在正式比赛中该动作的失误率高达40%,而训练成功率却稳定在75%以上。
陈芋汐的逆转跳,难度系数3.2的6243D动作,空中转体时身体轴线与水面夹角误差不超过2度,入水瞬间的水花高度被控制在15厘米以内。当现场大屏慢放两人第四跳的对比画面时,解说员用了一个比喻:“一个是精密运转的瑞士钟表,另一个是卡了一粒沙的齿轮。”
207C动作是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一动作的难度系数为3.3,全红婵在训练中曾多次完成满分。陈芋汐的第四跳被裁判打出三个9.5分,空中姿态与入水角度均接近教科书标准。两人总分差距仅10分,但背后隐藏着技术细节的毫厘之差。
前三跳结束后,全红婵以总分259.20分占据榜首,陈芋汐落后19.05分暂列第二。全红婵的前三跳平均得分86.40分,其中第二跳407C获得94.05分,接近东京奥运夺冠水准。陈芋汐前三跳动作难度系数总和低于全红婵0.2,但凭借更稳定的发挥紧咬比分。
第四跳成为比赛转折点。全红婵选择207C时,空中翻腾速度较训练时快0.2秒,导致入水前身体未能完全打开,水花控制失效,仅获64.35分。同一轮次,陈芋汐的6243D动作,从起跳高度到转体节奏均保持一致性,入水时身体轴线与水面夹角接近90度,裁判给出两个9.5分和一个9.0分,单跳得分92.40分。这一跳直接将分差缩小至1.95分,为最终逆袭埋下伏笔。
全红婵的207C动作存在两个技术瓶颈:1.高速摄影画面显示,她在翻腾第三周时,肩部角度比标准动作偏离约5度,导致后续动作需要额外调整。2.入水前0.3秒的延迟开臂,进一步放大了水花面积。对比陈芋汐的动作,翻腾过程中肩部与髋部始终处于同一平面,获得了更高完成度。
全红婵的体重从东京奥运时的35公斤增至38公斤,肌肉比例下降2%,影响了她对高转速动作的控制力。陈芋汐通过增肌训练将体脂率维持在12%,核心力量的提升,让她在转体动作中很容易保持身体平衡。
全红婵在赛后采访中承认,在第四跳前,她意识到要用207C追分,但起跳瞬间感觉节奏乱了。她表示,在前三跳的高分表现加重了心理负担,因为领先优势会让自己产生“不能失误”的自我暗示,导致动作变形。陈芋汐采取将每一跳视为独立事件,甚至在第四跳前主动与教练讨论下一动作细节,以此转移注意力。
全红婵日常训练中,207C的成功率约为70%,但教练组为保护她的心理状态,减少该动作的失败复盘。陈芋汐的训练日志显示,她每周会专门安排两次“高压模拟训练”,在观众噪音干扰下反复演练失误动作,这种刻意练习失误的点,或许才是她成功的原因!
结语:
笔者认为全红婵与陈芋汐的较量,让大家看清楚了中国跳水队的实力,面对高难度的动作,运动员们也能完成,可见背后付出的努力有多大。未来三个月的世界杯总决赛与巴黎奥运积分赛,将成为207C动作的终极考场。
笔者觉得全红婵的技术很厉害了,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压力转化为精确到毫秒的动作控制,如果你是教练,会建议全红婵继续攻克207C,还是调整动作编排?陈芋汐的“稳定哲学”是否代表了竞技体育的新趋势?
请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