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不可避免。为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深入分析两者的政策内涵、协同机制以及优化路径,对于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内涵与核心逻辑
(一)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原则,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防止非农建设对耕地资源的过度侵蚀。其实施机制为,占用耕地的一方必须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后备资源或者购买指标等方式来补充耕地,从而形成“占补挂钩”的刚性约束。以安徽省为例,2023年全省落实了327个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达到13.7万亩。然而,该省在补充耕地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补充地块存在碎片化现象,且部分地块质量未能达到标准要求。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耕地质量为导向,通过工程措施(如建设灌溉系统)和农艺改良(如进行土壤培肥)等手段,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产稳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紧密的衔接关系,高标准农田可作为优质的补充耕地来源。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全国新增的1亿亩高标准农田中,约30%被用于占补平衡指标的置换。
三、协同机制与实施挑战
(一)政策协同效应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政策协同方面具有显著效应。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为占补平衡提供质量更优的补充地块,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另一方面,占补平衡制度通过倒逼机制,促使对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高标准农田的连片布局。在资金整合方面,安徽省开展了“先建后补”模式的试点工作,将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收益用于反哺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资金的闭环管理。
(二)现实矛盾与风险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矛盾与风险。首先是空间错配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往往依赖跨区域补充耕地,这容易导致“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例如皖北平原的优质耕地被用于皖南山区的占补。其次是生态代价问题,部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存在地下水超采、湿地破坏等情况,违背了“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协同”的原则。
四、优化路径与创新方向(2025年前瞻)
(一)技术赋能精准管理
为了实现对耕地的精准管理,应推广“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动态追踪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建立补充耕地质量银行制度。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耕地质量信息,为耕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市场化机制深化
深化市场化机制是优化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方向。应进一步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探索建立“质量折算系数”,例如规定1亩优质水田等同于1.5亩旱地,以此引导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生态约束强化
强化生态约束是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应建立耕地补充“负面清单”,明确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进行耕地开发活动。同时,推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变更调查制度,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确保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五、安徽案例启示
(一)问题聚焦
安徽省皖北平原地区补充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5%,但在2023年的核查中发现,有12%的地块存在“非粮化”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在耕地补充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改革突破
合肥市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的试点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占补平衡指标预审相结合,提升了耕地保护的弹性。这一改革举措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在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提高耕地保护的灵活性。
六、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未来需要构建“占补平衡 - 高标准农田 - 生态保护”的三维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议重点推进耕地质量国家标准统一化、补充耕地全生命周期监管、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等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为2035年耕地总量保持18亿亩红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耕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解决空间错配问题;强化公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