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与鸦片毫无关联,为何却有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称谓?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贸易困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了《南京条约》,原本以为凭借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能够斩获他们朝思暮想、拥有4亿消费者的庞大中国市场,英国的资本家们甚至放出豪言:“只要每个中国人买一顶礼帽,咱们便能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事与愿违,条约虽已签订,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致使洋货常常滞销。清朝表面上虽有五个口岸对外开放,可除了上海稍有起色,其余地方依旧如一潭死水。清朝一方面遵守条约,另一方面却阳奉阴违。
地处长三角的上海经济繁荣、商人活跃,外贸稍有进展。但这仅是个例,根本无法满足英国人对中国市场的贪婪欲望。最终,他们发现仍需依靠鸦片交易来填补贸易逆差。可时间渐长,清朝自身也开始种植鸦片,尤其是云南自产的鸦片,质量尚佳。中国自产鸦片数量增多,进口的英国鸦片便滞销了,更为尴尬的是,鸦片卖不出去,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中国也乏人问津,反倒还得持续拿出白花花的银子去购置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英国人仔细一算,这不亏大了嘛!英国的资本家们开始焦躁不安。
二、英法在华的新诉求
与此同时,法国人也打起了小算盘。法兰西王国对《黄埔条约》中仅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深感不满,极力谋求取得深入中国内地传教的合法地位。英法两国一合计,觉得清朝的大门看似敞开,实则内部还挡着一层“玻璃门”,这扇玻璃门致使英国的货物难以进入,法国的教义也无法传入。必须将这扇玻璃门击碎,方能彻底打开中国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碎这扇“玻璃门”呢?他们觅得了一个契机——修约。
三、修约的背景与初次尝试
修约,即于原条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条款。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并未提及可以修约,但美国与清朝签订的《望厦条约》里有“12年后可修约”的条款,而英国享有最惠国待遇,只要美国有权修约,英国便能跟着沾光。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在与美国签约时全然未留意到这一细节,这便给了英国和美国后续滋事的机会。
至19世纪50年代,英国对于修约的渴望已难以抑制。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修约”问题因而暂且搁置。并且此时太平天国在当时的中国与清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西方国家也在静观其变,观望事态的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英国与法国联手对抗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关系愈发紧密,而他们在中国的境遇也颇为相似。于是英法决定携手美国,一同向清朝提出“修约”要求。他们三国公使在香港举行了一场小会议,决定联合北上,直接找清政府谈判。
1854年10月,三国公使抵达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英国提交了18条,美国提交了11条。看似他们是来修约,但其要求已然远远超出《望厦条约》的范畴,简直如同想要重新签署一份条约。他们恩威并施,一面宣称“各国条约章程,必求更改,否则恐致生乱”,一面又表示愿将便于在内河作战的蒸汽炮艇售予清朝,协助清廷对付太平天国。一贯排外的咸丰帝态度稍有缓和,仅允许就三项小问题进行商讨,其余一概拒绝。三国公使忙活了许久,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返回香港。
四、再次修约尝试与失败
两年后的1856年,正值《望厦条约》签订的第12年,依条约规定可以修约。美国联合英国和法国,再次向清朝当地政府提出修约请求,但广东总督叶名琛一口回绝。美国提议众人再去天津试试,英国和法国认为此路不通,便拒绝了美国。于是此次修约演变成美国的单独行动,结果,美国公使再度被咸丰帝打发走了。
五、走向战争的抉择
至此,英法美三国均意识到,想要通过谈判实现修约已是无望。唯一的途径便是动用武力。但英法这两个强盗需要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寻觅一个虚假的借口,至于这个借口究竟是什么,各位看官不妨先在评论区交流交流,下期咱们接着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