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上,王毅外长着重强调了早日重启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必要性,此消息足以震撼全球,筹备了20年的中日韩自贸区,终于有望重启?那么,中日韩自贸区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对山东的发展又将起到什么作用?
中日韩自贸区为何进展缓慢
中日韩自贸区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共同设想的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相近,我国跨黄海和东海与日韩相望,山东省是距离韩国最近的省份,山东威海与韩国首尔直线距离只有380公里,韩国东南跨朝鲜海峡便是日本九州岛,韩国釜山距离日本对马岛甚至只有60公里。中日韩这种特殊的三角关系,也使得三国在经济合作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并逐渐成为彼此重要的经贸伙伴,中日韩贸易额已经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7000亿美元,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三个经济体,三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5%。由此更凸显了中日韩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
早在2002年,三国便提出由15亿人口的大市场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设想,贸易区内将通过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促进商品和资源的流通,增加三国之间的整体经济福利。
同时这一自贸区还将有力推动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亚太整体竞争力,加速全球经济中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只不过,谈了20多年,这一自贸区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实际上,如此伟大的构想被搁置,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和多方势力的困阻。在美国亚太战略背景下,钓鱼岛争端、萨德部署等事件,导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开始迅速降温,谈判进程多次被中断。
同时三国的利益博弈,也在时刻影响自贸区的推进。或许20年前,中日韩在产业上高度互补,日韩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配合中国的庞大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三国能够形成高度匹配,建立自贸区,实现区内完美循环,东亚圈的经济腾飞势在必行。但是如今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日韩的产业技术、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与我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日韩反而逐渐开始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加上日元的贬值,日本经济的低迷,以及韩国国内局势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中日韩设想的经济框架更加难以落地。
不过,随着美国对日韩的加征关税措施,让日韩开始考虑从美国市场向中国市场转移,对比自贸区内的零关税,这样的政策无疑是目前日韩经济瓶颈期最迫切需要的。
今年刚刚举行的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中国外长又一次提及重启自贸区协定谈判,预示着接下来的自贸区很可能有新的进展。
中日韩自贸区如何助力山东崛起
一旦中日韩自贸区成立,我国受益最大的便是山东。山东地处中日韩三国地理交汇的核心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与日韩贸易合作的最前沿。
如果中日韩能够成立自贸区,打破关税壁垒,山东半岛的烟台、青岛、威海等港口物流效率将得到质的飞升。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日韩优秀投资,在山东省内形成完整产业链布局。虽然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北方第一大省,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已过去七八年,但经济发展仍依赖传统工业,加上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让山东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与日韩深度合作,将有助于推进山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真正向发达强省的目标大跨步迈进。青岛成为自贸区物流核心,烟台的新兴产业不断开拓日韩市场,威海更是有望成为自贸区内的新贸易中转站。同时,山东的农产品也将源源不断供应日韩市场,到那时,山东的硬核崛起将势不可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