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新绿悄然初绽
南中学子的步履踏响求知的鼓点
当南山中学的课堂延伸至天地之间
当知识浸润在历史与自然的肌理中
一场以“行走·觉醒·生长”为主题的
南山学子研学之旅在蜀地山水间徐徐展开
走进两弹城
铸就科技报国的精神脊梁
在苍松掩映的两弹元勋纪念馆,泛黄的手稿与斑驳的算盘无声述说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传奇。此刻,教科书上的公式骤然化作炽热的信仰。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血脉中奔涌的力量。
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读懂大地书写的生命哲学
面对5·12汶川地震遗址区的坍塌房屋,地理课本的板块运动理论有了锥心的温度。地壳尚能在破碎后孕育温泉,我们更该在挫折中开出希望之花。自然之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科学认知,更是百折不挠、向上生长的生命韧性。
走进南山公园
守望山河记忆的忠诚刻度
南塔斑驳的砖石记录着古代绵州的历史,烈士陵园的青松守护着近代英魂的信仰。同学们伫立南塔前,又在烈士纪念碑前献上白菊。“原来历史不仅是书上的年号,更是脚下土地的温度。”一名学生在研学感悟中写道。古建筑与红色文化的交织,让文脉传承有了更厚重的注脚。
走进绵阳博物馆
见证文明交融的时空之门
走进博物馆,学生们俯身观察文物上的斑驳痕迹,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跨越文明的长河。汉马队列整齐肃穆,说唱陶俑俏皮活泼,每个细节都在复原两千年前的生活图景。这些沉睡千年的文明密码,正透过年轻的目光,在时光长河中续写新的篇章。
走进绵阳国际兰花园
聆听万物共生的自然诗篇
褪去塑料育苗盆的兰花在掌心轻颤,同学们化身小花农,在兰花园中体验了种植之乐。晌午的田间课堂更令人触动,分组野炊需用土灶生火,有人被炊烟呛出眼泪,有人炒煳了鸡蛋却笑得开怀。此刻山风掠过,少年们被汗水浸透的衣角,正在谱写这首关于生长的叙事诗。
研学感悟
1
一踏入邓稼先旧居,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气息。庭院不大,绿植错落有致,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走进屋内,简洁朴素的陈设映入眼帘,真实地记录了邓稼先生活过的痕迹。从少年勤奋到青年留洋,再到隐名投身核事业,桩桩件件,无不令人动容。漫步走廊,思绪飘远。邓稼先在艰苦岁月里,凭借炽热的爱国情怀,创造不朽功勋。如今,我们享受着先辈披荆斩棘换来的和平,更应砥砺前行。
——高二(2)班 张瑜如
2
在前往杨家瑞丰农场的途中,车窗外是大片油菜花田,金黄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天边。清新的空气里飘着泥土的味道。农场主李叔带我们到菜地学习摘菜。蹲在田埂上,他教我们正确的手法:左手托住菜叶,右手捏着根部轻轻折断。刚开始大家动作笨拙,不是扯断了菜叶就是带起了泥块,但慢慢找到了诀窍。看着竹篮里堆起新鲜的菠菜、小白菜,虽然裤脚沾满泥点,却特别有成就感。
——高二(45)班 杨嘉颖
3
在绵阳博物馆,走进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石器到汉代陶俑,从三国故事到近代民俗,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绵阳悠久的历史。最让我震撼的是汉代说唱俑,它们表情生动,姿态诙谐,我们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说唱艺人在讲述故事。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件器物、每一段文字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和传承。这次研学旅行,让我跳出课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知识不仅在教室,更在广阔天地间。
——高二(4)班 赵晨翕
让成长在天地间拔节
当研学大巴载着夕阳的余晖返程,带回的不仅是一段美好的研学回忆,更是被点燃的精神火种。我们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通过“行走的课堂”,我们唤醒学子探索世界的热情,锻造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正是“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南山中学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孩子们主动用脚步丈量文明,用双手验证真知,用心灵感悟生命,教育便真正成为面向未来的终身馈赠。此刻,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已在心田埋下,它们将在岁月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支撑起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