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富士康的缔造者,郭台铭从台湾一隅的小厂起步,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手机代工领域的巨擘,确实很了不起。
特别是后来,富士康和苹果公司合作,富士康的工厂遍布大陆,而郑州厂区还成为了全球iPhone的最大生产基地。
随着工厂越开越多,郭台铭的钱也越赚越多,最辉煌的时候,他的身价高达63亿美元,并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之列。
大概是钱越赚越多,且金钱来的太容易,所以郭台铭很快就飘飘然了,他甚至说出“富士康在给中国大陆赏饭吃”的这样的狂言。
话说的太狂妄,终究会被打脸,郭台铭说了这句话之后,富士康就开始狂跌,苹果不再是那个“一枝独秀”的存在。
直到大陆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崛起,郭台铭也惊觉自己当时的认知是多么的错误。
不是富士康给中国大陆赏饭吃,而是中国大陆给富士康赏饭吃,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富士康终究要为自己的狂妄买单。
富士康的辉煌时刻
虽然台湾尚未回归,但是大陆却始终将台湾同胞放在心上,所以大陆对于台湾企业的扶持和包容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这却导致,很多的台湾企业“数典忘祖”,很多台商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不仅没能回馈这片土地,反而养成了一副傲慢的性格。
在富士康成长的背后,如果没有大陆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无数辛勤劳动者,能有富士康的辉煌吗?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开始了。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也在变化,美国和日本,在科技和市场领域尤为激烈。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电脑、手机、汽车等现代产品迅速普及,成为时代的新宠。
在这场科技盛宴中,美国虽然是创新之源,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企业在市场上步步紧逼,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崛起,让美国企业倍感压力。
同样是在这一年,郭台铭带着他的富士康,来到了深圳。这个时候,富士康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三年的小公司。
在进入大陆市场之前,郭台铭曾用自己祖籍山西晋城,和回乡寻祖归宗等作为噱头,当时博得了一众好感。
彼时,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刚刚有所缓和,而大陆也开始了改革开放,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城市,迎来了无数商机。
郭台铭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仅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赶上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投资建厂的好时代。
当时,美国为了打压日本企业,开始扶持邻近地区,而中国台湾也成为了美国电子代工的热门之地。
我们熟知的苹果,戴尔等著名美企,都来到台湾投资建厂,把制造业外包给台湾企业。
郭台铭的富士康就因为美国的这个决定,也顺利的接到了美国企业的订单,成为了美企在台湾众多代工企业中的一员。
但是,台湾的地方就那么点,竞争可想而知,是非常激烈的,富士康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根本无法和伟创力,英业达等等巨头企业抢订单。
为了更多的拿到美企的订单,富士康要做的就是扩大生产线,而恰逢大陆改革开放,也在吸引更多投资者,所以郭台铭决定在深圳建厂。
郭台铭想在大陆建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陆的劳动力成本非常廉价,只占台湾地区的5分之一而已,再加上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友好政策,在大陆建厂,简直是小付出,大回报的暴利。
但是,当时台湾人想在大陆做生意,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当时台当局对技术出口管控的非常严格,但是,这点挫折对郭台铭而言,不算什么,郭台铭钻了组装业务的缝隙,来到了深圳,建起了富士康工厂。
不得不说,富士康的运气也很好,来到深圳之后,富士康很快就接到了苹果Mac电脑的订单。
从此之后,富士康和苹果,几乎成了黄金搭档,富士康靠着苹果的订单,正式进入了国际大厂的供应链体系。
后来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郭台铭开始扩建工厂,他几乎把龙华地全都包下了,工厂越来越大,钱自然也越赚越多。
到了90年代了,随着智能手机的面世,全球电子产业迎来了春天,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也不再仅限于深圳,工厂多了,需要的工人也自然多了,富士康的崛起,的确给中国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
富士康辉煌的成就,是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尽管郭台铭看不起这些人,但是,在富士康订单堆积的时候,他的手下能一个电话,就调动数万人立马投入工作,给富士康赶工,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富士康又何来的今天?
后来,富士康凭借着庞大的规模和高效的制造能力,从低端制造迈向了高端代工。2000年的时候,富士康已经是全球消费电子代工领域的佼佼者了。
2006年,英国媒体还直接把富士康龙华工厂称之为“iPod之城”,而这些成就,是这座工厂内20万工人的辛勤汗水造就的。
富士康越来越有名,合作的企业依旧是大牌。
资本家的丑恶嘴脸
苹果的产品,很受欢迎,尤其在中国市场,曾经中国人对于苹果产品的狂热,甚至一度引发了国外人的嘲笑,他们称中国是人傻钱多。
曾经的苹果有多赚钱?他们的应用商店APP Store,年年“躺赚”,即便是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年销售额飙升万亿美金都不是问题。
而在这万亿的销售额中,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一半。可见中国消费者的恐怖,苹果最狂热的时候,有人卖肾都要拥有这个手机。
根据统计,苹果即便在扣除支付给开发者的费用后,还能够轻松到手80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一年的利润。在这一万亿的销售额中,中国开发者贡献了近半壁江山,彰显了苹果与中国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作为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能赚多少?据统计,富士康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能赚1.4万亿!即便是现在生意不景气了,也稳赚1.39万亿,基本上没什么差距。
回想过往,郭台铭依旧会庆幸自己当初来大陆发展的那个决定,他还曾在股东大会上发表了《黄金十年,赢在大陆》的演讲,当时全都是他对大陆市场无限的憧憬和依赖。
可惜的是,富士康第二年,就爆出了丑闻,也就是那次著名的“十二连跳”事件,因为这件震惊全国的丑闻,人们才知道,原来富士康所谓的的成功,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痛苦之上的。
那时候,人们才知道,富士康一面感激着大陆,以免却给大陆工人发着最低的工资,那些跳楼的工人,就是受不了资本家的压榨,最终选择自杀。
后来降低这件事的影响和对富士康的打击,郭台铭决定,把工厂往内陆迁,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内陆的人工成本更低廉。
不过,郭台铭也在常识转移“战场”,他还打算在东南亚地区建厂,比如印度,越南等国家。后来,郭台铭还真的如愿以偿的把生意扩展到了东南亚。
或许是在东南亚的扩张中取得了一定成就,郭台铭立马飘飘然了,他全然忘了自己当初对大陆的感激,全然忘了是谁成就了富士康的今天。
然后他就说出了那句“富士康是在给大陆赏饭吃”这样的话。
这句话一出,他算是彻底伤害了大陆民众的感情,富士康在大陆的口碑开始一路狂跌。而当时,郭台铭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几年后,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很不景气,比起中国市场那可真是差远了,郭台铭恍然觉得,还是大陆香,所以又想在大陆建厂。
但是大陆人看待如今的富士康,和以前的富士康,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不得不承认,曾经的富士康,的确是个代工巨擘,但是,因为郭台铭的格局,和资本家的嘴脸,限制了富士康全球布局的计划,这怨不得谁。
而如今,中国本土的的代工业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比如立讯精密,这家以精密制造见长的企业,就凭借着各种优势,成功和苹果等等企业展开合作。有趣的是,立讯精密的创始人,当年还是富士康的员工。
如今,我们大陆最不缺的就是工厂,在比如比亚迪等多元化企业,它们这几年,开始尝试跨界进军代工业务,并且很快就取得了成果。
和富士康比起来,他们多的是优势,无论是技术,还是品质,都是没得挑的。
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富士康还拿什么比?而且他们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富士康在代工领域的长期垄断,我们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也有此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谁需要谁,不是一目了然吗?
富士康的未来,我们且不去评价,但是,郭台铭却因为他的言行,在大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黑历史。
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