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务院国资委此次修订《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操作规则》,是对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精准落地。通过扩大覆盖范围、细化操作流程、强化风险防控,新操作规则不仅解决了旧制度的滞后性问题,更通过效率提升与规范性增强,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新规则的深入推进,国有资产交易将在规范中实现价值最大化,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天我们就聊聊国资交易新的操作规则
一、修订背景与政策衔接
(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制度需求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国务院国资委于2023年修订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操作规则》(下称“《新规则》”),是对2009年《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下称“《旧规则》”)及2016年《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32号令)的全面升级。此次修订旨在解决旧规则在覆盖范围、流程细化、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滞后性问题,同时与32号令形成“监管规则+操作细则”的互补体系,为国有资产交易提供全流程规范指引。
(二)新规则的核心目标
《新规则》明确提出三大目标:
1.规范交易行为:填补制度空白,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2.提升配置效率:压缩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
3.保障各方权益:明确交易流程中的权责边界,强化公平性。
(三)政策衔接与突破
与32号令相比,新规则从“操作指引”层面细化流程,例如将产权转让流程分解为“决策批准→信息披露→意向方确认→合同签订→资金结算→变更登记”六大环节,并通过增资方案内容清单化(如要求明确战略定位、股权结构、投资者遴选标准),增强国资交易的实操性。
二、主要修订内容概述
(一)覆盖范围扩展:从产权交易到资产交易
旧规则仅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而新规则将交易类型扩展至国有产权转让、国有企业增资、国有资产转让三大类,覆盖范围更广。
(二)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提升
新规则明确“预披露”机制,要求企业在正式披露前提前30日发布交易意向,并详细规定披露内容(如资产状况、交易条件、受让方资格等)。此举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因突击交易导致的利益输送。对比《旧规则》,显著提高流转效率。
(三)交易资金管理强化
明确保证金不得超过转让底价的30%,防止资金过度占用;分期付款需提供担保,延期付款需支付利息,杜绝场外结算;要求交易机构设立专用账户,确保资金闭环管理。
(四)增资流程的标准化
新规则要求增资方案必须包含企业发展战略、股权结构调整计划、投资者遴选标准等内容,并对战略投资者(关注产业协同)与财务投资者(关注资金实力)实施差异化准入管理。此外,禁止在增资协议中设置对赌条款、估值调整机制等可能引发国有资产贬值的安排。
三、制度创新与实施意义
(一)从“防流失”到“促流转”的范式转变
旧规则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核心目标,而新规则更强调“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例如,通过缩短信息披露周期、明确弹性定价机制(如多次降价公示),推动闲置资产快速盘活。
(二)风险防控体系完善
通过禁止对赌条款、强化资金监管、细化关联方回避规则(如要求决策层直系亲属不得参与关联交易),新规则构建了“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风控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