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古城一位73岁的“卖大龙”奶奶因幽默的砍价方式、算不清账的“反差萌”走红网络。她操着半生不熟的英文招呼外国游客,面对砍价时捂脸大笑直呼“头要爆炸”,报完价转身就忘再报一遍不重样……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老谋深算又算不明白的可爱“奸商”,还有网友将奶奶日常做成表情包。
生活中的大多时候,很多人总是将“中老年”和“保守”“迟缓”画等号,但是这位奶奶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把“日子”过成“段子”,把“皱纹”笑成“花朵”,营销方式可爱又调皮。
然而,随着热度飙升,部分人为了蹭流量,将奶奶的摊位当作“网红打卡点”和“表演舞台”,以夸张的砍价表演博取关注,恶意逗趣、砍价却不消费。这种“流量狩猎”行为,干扰了奶奶的正常生活与经营。
类似矛盾并非孤例,山东“拉面哥”被围堵直播,“糖水爷爷”遭网暴,西安“不倒翁小姐姐”互动过度受伤……普通人因偶然走红后,往往面临被流量“捧杀”的困境。这些事件中,围观者以“喜爱”之名行消费之实,将鲜活个体异化为流量符号。
这些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更引发了网友对“真诚”与“娱乐”界限的深思,不少网友也自发呼吁“守护网络真诚与温情”“别把真诚和善良当成‘消遣’”。
融融观点
奶奶的走红,本质是人们对质朴、真实情感的向往。她的摊位没有精明的商业算计,淳朴定价,甚至因健忘亏本售卖。这种毫无修饰的真诚,恰是快节奏社会中稀缺的“治愈感”,也是网友口中的“情绪消费”。
类似“卖大龙”奶奶的故事,是互联网温情的注脚,流量也可以是传递美好的工具。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需要少一点猎奇式的围观,多一点真诚的共情;少一场无底线的娱乐,多一份对生活本真的敬畏。当我们围观一位“网红”时,应该真正尊重、不刻意影响其的生活,不视其为“玩梗”对象。
其次,流量之外,生活需要“留白”。观众需跳出网络回归理性,意识到屏幕外的真实个体需要尊重与保护。交流时保持边界、传播时聚焦善意。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卖大龙奶奶”在喧嚣中保留一片安宁,让真诚与温暖始终闪耀于市井烟火之中。才能让“网红”不再是昙花一现的标签,而成为文化传承与人性温暖的持久载体。
记者:唐恋 杨文艳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